1. 首页
  2. 博学多问
  3. 设计师故事

王澍 (著名建筑学家、建筑设计师),中国现代建筑的骄傲-中国设计师系列

作者:淘博工业设计整理发布 日期:2020-05-05 人气:8086


业内第一本适合木作设计师及爱好者阅读及实践的木作教程

《画说木作》

作者:陈玲江 编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342732

000000000000001.png


32.jpg

王澍,汉族,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 [1]  著名建筑学家、建筑设计师,当代新人文建筑的代表性学者,中国新建筑运动中最具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 [2]  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本科、硕士 [3]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4]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2016年4月,王澍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 [5] 

2019年12月14日,荣登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获“年度文化人物”称号。 [6]

微信图片_20221129025848.jpg

01.png


微信图片_20230913101759.png

本书是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早年经历

王澍

timg (1).jpg

1963年11月4日王澍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 [1]  。成长于新疆、北京、西安。小学、初中均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子弟学校。

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1981年后游学江南。

1981年被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22.png

                                              王澍与妻子陆文宇田川


职业生涯

王澍把中国奢华建筑称为“驴粪蛋表面光”

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导师:齐康院士),硕士毕业后来到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1990年建造的海宁青少年宫是王澍的处女作。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普利兹克奖

44.jpg

  业余工作室只有六个人:王澍夫妇和王澍的四个弟子,他们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设计院合作,来完成全部的施工图设计。

77.jpg

66.jpg

行内的规矩是,工作室做好设计方案,设计院配一套施工图,就动土开工了。陆文宇不放心,和设计院达成了“新规矩”:第一遍做好的施工图得拿回工作室补充、完善,再请设计院二次矫正,然后给回工作室最终检查、定案。别人只做一道的工序,“业余工作室”得做四道。

33.jpg

55.jpg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卢济威),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做了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讲。

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7] 

王澍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timg.jpg

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时代》杂志特别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块来自旧房拆毁的青瓦创作的作品《瓦园》,当时曾经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并掀起了国际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热潮。还提到了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王澍以“衰变的穹顶”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了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该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每年都会评选一次,从政界、商界到体育界、文化界,涵盖了各行各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到2013年底,《时代》周刊已经连续10年进行了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评选,2013年的评选中这100位人物被分为五个组,分别是:巨人组、领导人组、艺术家组、先锋组和偶像组。王澍属于艺术家组入选人物。  

11.jpg

生活趣事

王澍硕士论文《死屋手记》

王澍上大学从大二开始自学,读博士期间,一年四季洗冷水澡,一周踢几场球。毕业论文交到导师卢济威手上时,卢教授称赞该论文是篇好论文但是看不懂,并请求同事帮忙参阅。

王澍的博士论文以“虚构城市”为题,直到2012年王澍获奖,他当年在同济的师兄师弟和老师,开始依稀回忆那部手写的博士论文。有人至今珍藏,仍说看不懂。

王澍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他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壁,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虽然论文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认为过于狂妄没有授予他学位。直到一年后经过重新答辩,王澍才获得硕士学位。

1212.png


随之以北京、上海、杭州三城为例,王澍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在城市“大拆”的同时,“大建”的进程也从未停止过,三座城市都在不断扩张,新建建筑使城市丧失个性,差异性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乡村也与城市有着同样的遭遇:原生的、有机的乡村肌理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排布、千篇一律的新建乡村住宅。王澍认为这样的现实源于传统的公共生活(common life)区域正在逐渐丧失,而这些区域恰恰是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想象的源泉。进而王澍继续追问:“中国文化历史的想象在哪里?”通过李嵩(南宋)《西湖图卷》以及黄公望(元)《富春山居图》,王澍探讨了中国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传统建筑是融于自然,甚至是消隐在自然之中的,而非现如今建筑与自然的完全对立的关系。 

142.png   

建筑观点

我们要想探寻王澍的建筑观点,必须从其具体作品中寻得。最能体现王澍建筑观点的非他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莫属,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慧眼识珠,将整个新校区交给王澍来做,而王澍也没有辜负其信任,并没有将位处中国最具诗情画意的城市杭州的中国美院新校区做成当代大学统一的现代建筑规划模式,而是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桃花源般美丽的、具有传统田园特质的新型校区。在象山校区中,王澍抛弃了现代建筑经典规划手法,去除了没有现场意义的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等手法,而是将周围环境作为建筑规划的最大依据,从而形成了自由的、外松内紧的、拥有清晰场所关系的规划模式。王澍在校园内保留了一片农田,使用了因城市化而拆除的传统建筑的旧砖瓦,建筑造型上也试图用一种饱含传统记忆而又简洁优美的造型来达成其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获得荣誉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1999年6月,参加北京国际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展。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10]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是哈佛大学授予世界范围内有突出成就的建筑师,每年评选出一位,王澍教授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中国籍建筑学者。)
2012年,荣获世界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7]  ,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世界第4年轻的普利茨克获奖者。 [7]  ( 2012年5月25日,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4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11] 
2019年12月14日,荣登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获“年度文化人物”称号。 [6]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和浙江省杰出创新人才。

个人生活

王澍的妻子陆文宇是他的同学,也是他“业余建筑工作室”唯一的合伙人。由于获普利兹克奖时王澍正在美国讲学,首先面对国内媒体的任务便落到陆文宇头上。王澍妻子陆文宇的“功劳”远不止面对媒体那么简单。他们建筑工作室的所有除涉设计的工作,都是靠陆文宇。有关王澍的一切事物,都要经过他老婆。

陆文宇是王澍的初恋,从东南大学读研相遇,正式嵌入了王澍的历史。那时王澍在学校已经是个风云人物。广为流传的一件,是他当着导师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面口吐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个。”

王澍与陆文宇生活、工作几乎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她几乎包揽了王澍所有干不来或不愿意干的事。比如,开车、电脑、答记者问。所以,王澍对她非常依赖。离了她,很多事就“玩不转”。当然,二人日久天长也有磕磕碰碰,只是王澍权且将其视为修炼心性。不仅礼让,还从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上,得出了种种的好:关注没有意义的存在是女性与生俱来的特质。而男人永远想做有意义的事情。而有意义的事又常是危险的、对生活是有伤害的。

666.png

  高层设计作品

666.jpg

21312.jpg

555.jpg

王澍的乡村

王澍十分乐意在乡村复兴的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在2014—2017的文村实验中,当接受此项目后,王澍发现当地人对于乡村更新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一种是拆除原有的建筑,重新建造和原有建筑一模一样的新房子;另一种则是,拆除原有建筑,盖成新的别墅商品房。这两者都不是王澍对新乡村建筑的想象,王澍希望保留原有的乡村肌理,并且对于新和旧不是一刀切地加以区分,而是希望新旧建筑之间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初的设计任务是新建15栋独立的乡村住宅,而王澍认为15栋的建筑密度对于当地来说太宽裕了,当地的传统建筑密度远大于此规划,而当地传统的建筑密度是维系当地传统人际关系亲密度的基础。


于是在重新设计后,王澍在同样的场地内布置了24户新建村居。并且每一栋都有自家独立的院子。王澍认为院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意义重大,是乡村环境向建筑进行的延伸。24户建筑分成8个不同的类型,而每种类型在材料和构造上又有3个变体,所以呈现的结果就是24个不尽相同的建筑。这也是源自于当地传统建筑的启示:当地原生的传统建筑,无论类型是否相同,由于是不同的业主,所以在一些细节设计上总是存在差异的。在材料的使用中也是新旧材料交替出现,有机融合。


121.jpg

王澍在描述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时强调:“我的设计不是对传统建筑的模仿,也不是对传统绘画场景的模仿,更不是对某些新建筑的模仿;我的设计概念来源于材料本身,从而得到一种全新的建筑意向。”例如,使用竹模板浇筑的混凝土墙面,为生硬的混凝土注入了自然的意向和感受。在建筑建成之后,很多当地的老人会时常来到这里;王澍曾经采访过一个老人,老人说:“这里的墙面像极了我原先被拆掉的住房,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曾经的记忆。”据称,博物馆的用材都是来源于当地拆迁的“废料”,而这正是王澍设计博物馆的初衷,他坦言:“何为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就是关乎过去、关乎时间的载体,我们如何保住时间,如何保留记忆,都是博物馆设计的命题所在,而最终完成的建筑很好地回应了刚刚的命题。”同样的,博物馆的设计也和美院设计教学紧密结合,利用回收材料作为基本材料的搭建课程也在同时进行,学生使用回收的塑料可乐瓶完成墙体设计,而各种材料的手工建造课确实是美院建筑系的一大特色,学生使用砖、夯土、木材、瓦片、竹材等基本材料进行设计和构造训练,这再一次印证了王澍在教学和实践之间的彼此兼顾。

232.png

323.png

434.png

545.png

5454.jpg

8989.jpeg

                              新建成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由王澍领衔设计,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

呃呃呃呃.png


雲根

王澍2.jpg

这是王澍为意大利品牌alessi的「止」禁城系列设计了一个茶盘。这个设计由一雌一雄两个大小不一的盘子组成。它们会偶然的在一个点上相会,彼此之间总留有空隙。王澍选用了抛光不锈钢材料,在视觉上展示幻象与现实的关系。茶盘不对称的形状与刚性的直线边缘线和硬质不锈钢材料产生微妙的平衡。他谈到灵感说道:「这个设计正是出自于我对庭院中石头的回忆。我们总希望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找寻一个像石头般坚定不移的基础。因为这个原因,我将这些记忆中的石头命名为雲根。在设计过程中,我用最大的精确度来锻造设计意向和这种不确定的情感。」

王澍6.jpg

王澍4.jpg

雷蒙·罗维  乔纳森·伊夫  卢吉·科拉尼 菲利浦·斯塔克  张永和   马岩松   斯蒂凡诺·乔凡诺尼    埃托·索特萨斯    安藤忠雄  矶崎新       马克·纽森  扎哈·哈迪德        隈研吾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李剑叶     刘传凯    杨明洁  贾 伟    潘  虎    沈文蛟   张 剑       张雷     迪特·拉姆斯   艾斯林格  凯瑞姆·瑞席  康士坦丁.葛切奇   佐藤大   深泽直人    原研哉    喜多俊之   石上源          清水吉治    刘小康     陈幼坚   叶智荣    靳埭强     蒋友柏    安尚秀   坪井浩尚   黑川雅之   柳宗理   田村奈穗    吉冈德仁     柴田文江         马克纽森      王  澍    托马斯·赫斯维克    阿尔瓦·阿尔托   阿诺·雅各布森  布吉·莫根森  汉斯·瓦格纳  费迪南德·亚历山大·保时捷

彼得·贝伦斯   威廉·华根菲尔德   理查德·萨帕   芬·尤尔  埃罗·沙里宁  玛丽安·布兰德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维纳·潘顿   勒·柯布西耶  贝聿铭

王澍1.jpg


王澍的作品是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建筑结合了宋代建筑特色与宋代美学风韵,让水 、木、亭在一处互相融合,将中式韵味与现代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下载.jpg

下载 (1).jpg

2023_0705_13ea8879g00rxb6nn00ttd200tl00ccg00it007u.gif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又称“文润阁”,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总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在一座原本废弃的矿坑中,经过巧妙处理,采石所余的山体与楼阁互为掩映,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景象,呈现出宋代绘画中的“掩映之美”。

建筑设计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整体建筑包括主书房、南书房、文润阁、山体库房、附属用房等共计13个单体,各单体建筑之间通过具备展览功能的宽大展廊相连接,构成互通便利的建筑群体。引自良渚港的流水,在其间或停蓄成池,或清流激湍。

154b2b4d42b44dfeadedd352b3d1ef42.jpeg

场馆之中点缀着南阁、绕山廊、长桥、文润阁、北阁等建筑,山环水绕,曲径通幽,“宋韵”是它最大的特色从南部的入口进入之后是大面积的水面,游廊则随着山势镶嵌在山地的边缘,因山势而建,沿着山壁曲折变换。

80e91ae310df4933acaba6637fbc64ce.jpeg

在设计上,文润阁的设计,如何点题表现“润”,是一个重要问题。承担点题任务、也是整个设计真正的突破点,是青瓷屏扇。在文润阁南北两侧,可以看到一扇扇高十余米的青瓷屏扇,由专门研发的机械控制每扇门的开关。

26fb3d31f544462fb71b33092063a6a1.jpeg

在技术上,杭州馆实施“七大特殊工艺”,完美呈现既有现代建筑常用的混凝土和钢结构,又有传统建筑常用的木结构和夯土墙;既有青铜覆面的双曲面屋顶,又有混凝土预制屋面板;既有东方韵味的竹纹清水混凝土,又有西方建构传统的木纹清水混凝土,建构形式丰富多样的新时代宋韵建筑典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