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博学多问
  3. 设计师故事

高凤麟--微设计 中国设计师系列

作者:淘博工业设计整理发布 日期:2020-09-04 人气:3829

image.png

高凤麟

微客设计

高凤麟,男,设计学博士,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1]  ,微客设计机构 (Nanoin Design) 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2]  ,“心冥想”(Shine Meditation) 品牌创始人 [3]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 [4]  ,提出并践行“微设计”理念 [5]  ,曾受邀作为TEDx演讲嘉宾 [6]  ,2017年获颁英国大本钟奖暨十大杰出华裔青年设计师奖 [7]  ,2019年和2020年获邀担任意大利A' Design Award设计大奖评委 [8-9]  ,著有《微设计:造物认知论


高凤麟,设计学博士,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微客设计机构 (Nanoin Design) 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2]  ,“心冥想”(Shine Meditation) 品牌创始人 [3]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 [4]  ,在其博士研究中首次提出“微设计”理论,并以其思维方法指导设计实践 [5]  ,其著作《微设计:造物认知论》于2019年出版发行 [10]  。曾在2014年受邀于TEDx演讲 [6]  。2017年获颁英国大本钟奖(神工奖)暨十大杰出华裔青年设计师奖 [7]  ,并被同时授予中英国际设计周“中英创意产业交流大使暨创意工业青年设计师”称号 [12]  。代表作品有冥想座具(Meditation Seat Ware)、变色仪表盘(Speed Guard)、倾斜杯(Bevel Cup)、蹲便器辅助支持器(Supporter)、盲人菜单(Bump Menu)、方糖包装(Sugar Cube)、透明胶带(Transparent Tape)、双腔轮胎(Two-ply Tyre)等


高凤麟的设计作品至今已囊获包括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至尊奖 [4]  、德国iF设计奖 [2]  、意大利A' Design Award铂金奖 [2]  、德国通用设计奖(Universal Design Award) [15]  、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DFA) [16]  、中国好设计奖金奖 [17]  、台湾金点设计奖 [18]  、成功设计大奖 [19]  等众多国内外权威设计大奖,其代表作品《冥想座具》受邀于全球各大设计展会以及德国埃森红点博物馆 [2]  、德国iF设计博物馆 [4]  、意大利佛罗伦萨马尼亚尼菲洛尼宫 [2]  [20]  、中国美术馆 [21]  、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 [2]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2]  等地展览。

高凤麟提出微设计理念的本质原因在于倡导人、物、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关系。人在对于物的开发与使用过程中产生对环境不可逆的影响。从设计的角度减少产品开发对环境造成的负担是微设计理念所要达到的目标。“微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将直接对设计教育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其具体创新原理基于对生活正确的价值观诉求 [5]  。微设计是当今设计界系统性的思维方法论,它强调以不一样的视角观察事物,重新诠释设计要素的内在关联,提炼并删减掉不必要的设计要素,从而得到产品全新的形式表达,设计机构“微客”的名字亦由此而来。

timg (8).jpg

“快速”和“喧闹”代表了现代生活的境况。现如今所有的创造都是为了更加方便、更加高效,这无可厚非。 但这就使得“缓慢”和“平静”更为难得。

image.png

自我觉醒团体的创始人Paramahansa Yogananda(1893-1952)在《内心平和》中写到:“平静是我们应具有的迎接一切生命体验的理想状态。”Yougananda 被誉为贯穿东西方最伟大的灵魂导师之一。他曾写道,通过冥想能使人内心平静,缓解内心压力和紧张。

u=217664615,1766943091&fm=26&gp=0.jpg

timg (12).jpg

冥想最常见的方式便是盘腿而坐,这样一种坐姿的好处在于能将身体团圆成一个有机整体,且身体的血液集中于人体上半身,使得脏腑与脑部供血充足,便于集中精力,古人常借这种姿势以打坐冥想,思考自然万物存在与关联的哲理。但是这种坐姿久坐容易血液流通不顺畅,导致腿麻而无法继续。设计师高凤麟为了让现代人能够拥有更为舒适的方式进行冥想,“冥想座具”就此诞生。

image.png

设计师高凤麟是设计学博士及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于2009年创立了微客设计机构,带领其机构已获得包括德国红点至尊奖在内的5项德国红点大奖、2016“中国好设计”金奖与大量国内外知名奖项,并在2015年~2017年出任全球先锋设计协会杭州理事长。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以丰富的设计从业经验为学生们带去无数精彩的案例。“冥想座具”便是其中一个生动的设计案例。

image.png


著作:微设计


1. 柳冠中作序,何人可、王雪青、来自日本与德国的业内专家,以及海尔作为企业代表联袂推荐。
2. 以“微设计”方法论为指导的设计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获得国内外众多权*设计奖项。
3. 本书历经9年打磨而成,既包括设计思维方法的结晶、案例的深度解析,也呈现了设计师的日常思考与经验总结,以及对设计意义的反思与探索。
4. 帮助设计师突破设计瓶颈,提升对设计的认知,“微设计”的思维方法提供了让设计作品独*无二的秘诀。

内容简介

《微设计:造物认知论》是关于设计的哲学思考,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微设计”的理念与方法,进而触及对人类造物的深入思考。“微设计”以不同的视角重新诠释了我们以往对设计的理解,提倡以精微细小的方式善待物且改变物,以微小的力量酝酿巨大的改变。书中的思维方法、案例解析与设计思考既为设计师的设计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源源不断的灵感,以及让作品独*无二的秘诀,其一系列积极理念也是对设计价值与设计本质的有益探索,引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作者简介

  高凤麟,设计学博士,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微客设计机构(Nanoin Design)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2006年至今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在其博士研究中首次提出微设计理念,并以其思维方法指导设计实践。曾在2014年受邀于TEDx演讲,2017年获颁英国大本钟奖(神工奖)暨十大杰出华裔青年设计师奖,并被同时授予中英国际设计周“中英创意产业交流大使”称号,2019年受邀担任意大利A’设计奖评委。
  其微设计作品获得包括德国红点设计至*奖、德国iF设计奖、意大利A’设计奖铂金奖、德国通用设计奖、亚洲具影响力设计奖银奖、中国好设计奖金奖、中国台湾金点设计奖在内的众多权*设计奖项。微客设计机构亦获评德国红点设计奖概念类全球排名第二的佳绩,其代表作品“冥想座具”受邀参展于各大国际展览,如米兰设计周、伦敦设计周、东京设计周、香港设计营商周及德国埃森红点博物馆、德国iF设计博物馆、意大利马尼亚尼菲洛尼宫、中国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并被权*设计媒体Yanko Design评选为2018年度意大利A’设计奖“Top 10 Designs”。
  作品被发表于《财经》、《青年时报》、《瑞丽家居》、《每日商报》、《都市周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ERGONOMICS in PRODUCT DESIGN(中国香港),以及INTERNI(意大利)、Core77(美国)、Yanko Design(加拿大)、surface asia(美国)、《联合早报》(新加坡) 、AXIS(日本)、Fashion Times(美国)、Vida Simples(巴西)、Chois Gallery(美国)、ELLE Décor(美国)、《英中时报》(英国)、每日邮报(英国)等国内外媒体。

目录

1 何为“微”
2 微设计
3 基于“微”的创新思维法
4 荀子与积微
5 微设计发生的内在动因
6 熵与设计
7 柔性操作与能量的留存
8 一件关于能量的设计——冥想坐具
9 对适应性潜意识的反思
10 人与物的深层关系——痕迹
11 设计并非物
12 AFFORDANCE与提供行为之条件
13 极致简约的美学原理
14 一只倾斜的杯子
15 不可见的设计
16 从现象学看设计的美意识存在
17 产品形成整体知觉的内在原理
18 随机生活推进原理与线性思维的矛盾
19 微,知觉的重构
20 形与色有我们不曾料到的功能
21 微设计狂想
22杯•碗•筷•碟
23 关于汽车的微设计
24 包装设计新灵感
25 其他“微”不足道之物
26 爱心药箱
27 为了通用的设计——盲人菜单
28 蹲便姿势与辅助便器
29 小动物雾化器
30 为了节水的设计——莲
31 岩板家具
32 一种咖啡烘焙设备
33 触觉体验的两个设计——触感脚盆与加湿器
34 色彩之微
35 自然生长与蜂巢桌
36 材质之美与白噪音

微设计总论
另一种扩展

精彩书摘

作为一种观察视角
微设计提出了一种区别于常规的观察视角。它的目标是厘清蕴藏在事物间复杂且微妙的联系,基于佳的行为模式而实现准确的功能。对功能的定义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极大世界与极小世界两端的延伸不断推进。人类对自身的不断解读促使设计所要思考的问题更加深入。以对事物细致入微的探究挖掘出产品不同于以往的价值点,是可持续地满足人类需求的有效手段。微设计本身也是设计的一种思考方法。它提供了设计工作者践行的新方向,能够帮助人们有效解决隐含在产品中的深层问题。微设计讲求的并非全面综合的解决之道,而是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少的消耗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它将使我们具有对生活更为敏锐细腻的洞察力与真正富有价值的创造力。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
微设计倡导的是物尽其用的价值理念。通过精细的观察与设计,使得各种物的利用趋于大化。从本质上讲,人类应减少主动性的设计造物行为,而将设计交还于日常生活本身,使物在被人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其独特的价值。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物、环境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人在对物精微细腻的操作中体会与物共生的乐趣,善待且不丢弃它,并不断改良物的存在方式,以使得它们被良好与长久地利用。由物构成的整体环境对人产生作用,物品形成整体环境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在人与物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作用与反馈,并努力发掘出物品之中潜藏的价值,这应该成为设计界共同的伦理准则。

作为一种设计文化
微设计应被视为一种关于设计的文化。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并非只是对物的改良,更应被看作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设计的真正目的是以健康的价值观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行为,将合理消费、适度消耗视为一种社会美德。生活中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设计问题,也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物只是实现功能的操作媒介,不应被视为生活的必需品。相反,对物欲的克制倒能成为解决环境恶化等问题的良方。不论何时,对自然、对物始终保持谦恭的态度应成为设计从业者应有的姿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并培育良好健康的消费文化。希望以此微小力量酝酿巨大的改变。
 

前言/序言

微,应该是一个很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字,含蓄而富有内涵。我们既可以将它看成度量的单位,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对程度的形容,抑或是隐密而不显现的表象特征。而这里想要进行讨论的,其实并不是上述几种,而是一种感觉意识上更高层级的元素。它带着一种探寻事物的原初感受,像蜗牛的触角一样缓慢而小心地接近目标,而非直达目标。这种潜藏于人们心中的感受,是人、物、环境三者发生和谐关联的有效方法。不同于其他的感受,“微”的定义是暧昧与模糊的,这种模糊构成了对事物混沌而更为准确的认知。它的认知范畴极小,却又有着无限蔓延的扩大性。
微妙意识的重构成为我们要探讨的议题。人类初生婴儿的状态,更像一张没有被书写的白纸,这种原初状态代表了各种未知的可能。倘若我们睁开双眼后看到的世界是另一副模样,我们对它的认知就会改变,也正是由于我们相信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我们才被带到了眼前的世界。人类意识中潜藏的能量恰恰来源于似是而非的模糊认知,将惯常确信的事物以“一定是这样吗?”的反问构筑起意识的多重想象。我们在品味一碗米饭时所能感受到的味蕾刺激被富有味觉特征的其他食物所影响,以至于意识停留在对别的味觉的期待中而忽视了米饭真正的价值。倘若我们只有一碗米饭的选择,我们能否品味出更多?
人类意识的微妙程度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并出于强大的本能。即便没有受过美学训练的人也能通过本能感受到精微的美学差异,对人脸的识别便是好的例子。我们总能在两个五官标致的个体间本能地意识到哪一个更为出色,这种判断能力并非来自于训练,而且比计算机精确的度量及运算快得多。
这本书大概花费了我7年时间,在这些年里,我一直试图以另一种视角重新诠释我们习惯认知的设计模式。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理解“设计”这件事,对同一件物品也一定拥有不同的理解。而当我完成这本书时,也更加明确一件事,那就是“设计”所带给我们的真正价值并非物的生成,而是激励我们重新思考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正是这件事支撑我们继续持久地走下去!

我一直在等待一位聪慧的学生问我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何需要无休止地创造新的产品?假如被问及类似的问题,你将会如何作答?许多时候,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是很难回答的,这正如每天用到的形式简单的产品是难设计的。也许有一天,人类已经不再设计新的产品,我们只需要在周围的垃圾堆里随便捡一个就可以了。那时,人们或许会为了一棵树、一杯干净的水付出巨大的代价。人类像一个不会长大的小孩,总是不自主地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而忘记真正前行的路。人类社会不断增添的物品是否提升了我们自身的潜能?我们身体中的能量因此增强了还是被消耗了?长期处于需要通过感官刺激推动生存意识的年代里,我们能够影响世界的价值观的程度太低了。
在本书中,我以大的努力将我内心体会的设计观用作品的方式予以呈现,并配以文字描述,希望能让大家看到较为全面、生动的思维面貌。既然是一种思维的表述,自然是具有探讨性的,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大家宝贵的反馈,并期待创作更好的作品献给大家!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