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博学多问
  3. 非遗中国

浙江非遗---台绣艺术创作

作者:淘博工业设计整理发布 日期:2023-09-06 人气:422

巧绣心象——林霞谈台绣艺术创作 

手工艺中融入了精神思想,不仅仅是精湛技艺的展现,更是有灵魂生命的艺术载体。当代艺人将手工艺中的文化、技艺元素进行萃取和转化,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新流派,并且依托多样化的艺术品、特色工艺品、生活用物、文创产品等融入当代生活,从而赋予手工艺更当代的艺术表达,紧密地与时代融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霞在继承传统台绣技艺的基础和框架的同时,突破了刺绣原本二维画面的属性,以更加立体的工艺、浮雕的手法设计、衍生出别具一格的“纤艺绣”。通过雕镂、抽纱,加减、凹凸、透空,层次的变化,形成形态丰富的质感对比,加之光影和色彩的转换,实现了刺绣工艺更为立体、丰富的肌理效果,极大增强了形式美感和艺术张力。同时,她在当前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模式中另辟蹊径,创立了台绣文化品牌,构建起以台绣传统技艺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出一种具有自主更新、可持续发展的传承生态。本期[案边点滴]走进林霞工作室,请她谈谈台绣艺术创作方法和技艺问题

——阴澍雨


001.jpg

阴澍雨(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本刊栏目主持):林老师您好!传统刺绣工艺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您在台绣技艺的当代转化方面突破了很多技艺瓶颈,体现了当代刺绣艺术的新高度。请您简要谈谈相较于传统的苏、蜀、湘、粤绣,台绣技艺的特色是什么?

微信图片_20230906095816.png

林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台绣工艺的最独特之处在于“雕镂”和“抽纱”,在布上做减法是台绣的特有符号。比如说,其他绣种是在布上做绘画,而台绣是在布上做雕刻;其他绣种只在布上做加法,而台绣除了做加法以外,还要做减法。这一独具特色的工艺特点,是东西方艺术碰撞交融的结晶,也是台绣特有的符号和精髓。

微信图片_20230906095829.png

台绣起源于椒江(旧称海门)。海门港位于浙江省台州湾椒江入海河口内,是浙江沿海四个中型海港之一,是台州水上交通枢纽,客运、货运的重要通道。由于海运便利,椒江便成了近代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地方之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法国仁爱会来海门天主教堂传教,向教堂的女教徒和孤儿传授西方的“雕镂”和“抽纱”技艺,经与本土的“挑花”和“彩平绣”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台绣既做加法又做减法的独特的“雕平绣”风格。

台绣起初是绣成一些茶盘垫、手帕等供教堂内部使用。后来流入民间,逐渐形成绣衣出口贸易。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鼎盛时期,全台州绣衣出口产值达8亿元,绣花人员近二十万人,创造了出口创汇大户的辉煌历史。然而,到了20世纪末,受国外时尚业发展的冲击,多数曾以代工为生的绣衣厂最终归于沉寂。

我出生在台绣起源地,在外婆的花绷前长大。在浓厚的台绣文化气息下,我自幼喜爱画画,儿时曾向水彩画家哈定先生学习水彩画,16岁时以绘画功底如愿考进当时规模最大的台州绣衣厂,成为一名绣衣图案设计师。自此,我与台绣结下不解之缘。

台绣于我,像一个生命体;我于台绣,亦从未是旁观者。台绣的辉煌,我曾亲眼见证;它的衰落甚至濒临失传,我曾经历其间。正因此,它的宝贵和不甘,我更能真切体会。相伴相生之间,我深刻意识到:台绣的长远发展,必须依赖于自身原动力的推动,这首先指向一种更内在的原创性生长,以其特有的表达与转换样式,形成一个可以不断生长的视知觉体系,这也是我开始对台绣进行原创性实验的由来。

00d90807239b475e8d0ed98d6671608d.jpeg

林霞刺绣工作照


林霞刺绣所用的材料

林岩(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台绣的灵魂在于设计,而最具代表性的灵魂工具是刺绣绷子和绣针,请您介绍一下台绣艺术创作经常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以及不同工具出现的形态语言特质吗?

林霞:在刺绣行业里,多为根据摄影、油画作品等进行模仿绣制,大家更多的还是习惯于画绣的艺术形式,以“绘画”的手法对人、物、景、事件等对象进行较为直接的反映,在具象和视觉层面上展开。主要是在针艺和绘画表现力上寻求精进,多以“描龙绣凤”“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词语来形容好的刺绣作品。而台绣的所有画稿都是原创设计的,可以说,设计决定了台绣的艺术生命。

47a011faef974a44bb3b5afabfa195ba.jpeg

刺绣绷子和绣针是台绣最具代表性的工具,也是最为基础的工具。设计师的品位灵感和创意想法,在绣针与刺绣绷子的穿插和跳跃中得以表达、实现。其他常规的工具还有凿花机、揩花刷、揩花盘、绣架、绣绷、凳子、搁手板、绷绳、绷钉、包边纸、抽丝剪、抽丝刀等。材料以真丝和棉线为主。在工艺流程中又分为花稿设计、凿花、揩花、抽纱、绣花、扒洞、剪档、裁剪等步骤。其中,揩花又分蓝印和白印。抽丝剪则专用于处理抽纱工艺,抽丝剪的特点在于头有长有短,这样才能更容易地将非常细的纱线一根一根地抽出。

随着台绣表达形式和表达半径的不断拓宽,工具和材料也随之变得灵活多样。如制作绕洞的骨针、塑形的铜丝,实物蚕茧、草木印染等。所呈现的工艺,在传达上更加独立、自由,有着自己的面貌与情趣。另外,装裱形式也变得更加讲究。我的不少作品所用的画框都是需要定制的,由内外两层组成,绣线直接绷在内框上,所塑造出的凌空立体感更加强烈。此外,除了考究画框的功能性之外,我也越来越注重画框的表现力。如作品《象NO1-3》中,我将一块自然残缺的木头分成三段,分别用于三幅画的装裱,让一个系列的三幅画各自独立又自然形成一个整体。又如作品《鱼》中,我们将木头处理成与刺绣相似的水纹效果,让画框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81580d3950e54bbba4ceb2e527ab4135.jpeg

台绣的灵魂在于设计,我们的工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太多的变化和革新,更为关键的还是在于设计和表达上的不断创新,如何让刺绣突破二维画面的属性,实现更为3D立体的呈现。

ee713968ba2d4440854a36d71786b933.jpeg


林霞 原·衍生No.1 79×79厘米 2013

阴澍雨:请您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在台绣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创造新的技术方法?

林霞:起初一段时期,我的台绣设计创作更多还是停留在具象技艺层面,围绕着技法、画面、款式等。这也和大家通常理解的台绣相似,即一门手工技艺或是绣衣。但是很快,我意识到台绣不应仅限于此,它应该要有其他更多的可能。民间工艺从业者,往往在受惠于传统的同时,也被其深深地“绑架”。传统的色彩、图案、制作,也在不断重复,久而久之,思维也俯身其间,也不再意图去做跳出的尝试了。然而,在重复的背后,是刺绣与其言说语境的脱离。脱离了感知与创作语境的创作,对话性在消逝,更无创造力可言,甚至于连创作者都未必能深刻理解到何为传统之所在。因此,在台绣创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脱离固有的知识经验和形式框架的局限,在保留传统工艺及技艺内涵的同时,在题材内容、工艺技法、形式功能等多个方面,展开一系列举措。摒弃一些“老办法”,不断跨出已有舒适区,寻找新的观念,以及相应的方式方法。

我愿意把台绣当成一个“叛逆”的小孩,它不愿被束缚,会不断地给你带来惊喜,也在持续地承受着叛逆所带来的成长代价。如在作品《降生》的创作中,我们试图将台绣的“雕镂”工艺发挥到极致,呈现类似软雕塑的高浮雕立体效果。然后,大面积减去布底后,随之而来的“力学”平衡问题,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又如在《若水》刺绣艺术餐桌转盘的创作开发过程中,刺绣工艺与无影玻璃的融合也成了非常棘手的难题。要不断地解决这些刺绣行业里的“新问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试验,没有捷径可言。每次新的尝试,就意味着冒险,而每一次冒险都有可能迎来意料之外的难题。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毅力与想象力,尤为重要。

林岩:目前市场上的刺绣大多是作为服装的一种装饰元素,而您的台绣服装则是以抽纱刺绣工艺制成服装的面料,使刺绣与服装更加充分的融合。刺绣引领服装,不再作为点缀装饰的附属地位。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林霞:台绣工艺的特殊性,让它在与服装融合中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我有意识地突出台绣工艺的独特性,运用雕镂、抽纱、织造等工艺技法,对面料进行二次创作,针法运用和服饰面料相融合,在生成全新面料样式的同时,也造就了刺绣独立的服装设计语言。如在《咏玉吟兰》作品的创作中,面料只是作为基础的架子和围挡,在整体绣满后,将布底全部剪掉,仅存绣和线,形成无缝的效果,让刺绣成为整件服装的主体。又如《抽珠绣衣》中,对面料进行整体抽纱后再运用刺绣进行重新编织刺绣,抽纱后的面料仅起到经纬线的作用,具体纹样全靠刺绣进行呈现。

我想,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作品表达的需求,没有必然的好与坏。刺绣可以作为独立语言,也可以作为点缀装饰,还可以交叉融合运用,由此刺绣的形式更灵活、更丰富、更多元。

6d11e6acfa4042f8938df4db2d4a4ae9.jpeg

林霞台绣工艺流程图——花稿设计

1af4cbf76d464b56984c86e29c27b2c2.jpeg

林霞台绣工艺流程图——凿花

a11eefdd8df5467f8fbc91c6b5818de2.jpeg

林霞台绣工艺流程图——揩花


阴澍雨:您的台绣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请您谈谈如何看待台绣创作中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的关系?

林霞:“艺术高于生活重要,还是用于生活重要?”这一问题,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我。我想我更愿意成为一名“艺术家”,“安安静静”地做纯粹的艺术创作。然而,我更清楚地知道肩上所扛的责任,那是沉甸甸的台绣非遗传承的使命。百般思索,我从迷雾中得以挣脱,或者说是与自己的和解。我想这两者可以不是冲突的、矛盾的关系,可以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平衡。

艺术品是艺术家对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浓缩反映,是艺术高度的体现,没有艺术社会就没有文明。任何工艺的发展都不能没有了艺术的高度,每一个艺术家也需要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艺术创作,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见证。但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刺绣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是有限的。我们需要通过实用性来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通过产业发展来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有应用才有传承,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台绣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条件和意义。

当代生活里,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乡愁记忆、生态意义和文化价值,也恰恰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要通过艺术创作,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不断树立品牌的艺术调性和个性风格。同时,进一步衍生出艺术化的多元实用产品,让更多的人使用它,从而获得更多的空间、更大的市场、更旺盛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支持高度商业的艺术,对于过于追求精致、好看、新奇而一味讨好消费者的创作行为,我还是不支持的。

林岩:看您作品的图式多介于梦幻和现实、抽象与经验之间,似乎客观存在,又更像是一种幻觉想象,这应该是您对世界、生命的感受、反应和转化,这些图式需要创作草图或小稿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确定,在刺绣中逐步生成最后的形象?

林霞:我的台绣创作最大的特性是与我自身直接关联,它们不是向外索取得来的,而是从我的内心生长出来的。作品是我的思索与心绪的流露,亦是存在者对存在本身的回应。

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我对生命的感悟,或是在自然中汲取,或是朦胧中浮现的意象。我非常喜欢到一些未被开发的森林、岛、湖去采风,自然界里的各种寄生物、岩石上风化的效果、树木的残缺斑驳,等等,都是我捕捉的对象。灵感很奇妙,会突然地来,也会悄无声息地消失。为了能够及时捕捉、记录,随身携带手绘本,连床头都放着,成为了我长久的习惯。我的记录并非是直接具象的物体,而是经过灵感转化后的提取概念的元素,这些记录如果没能得到及时的衍生,很快连我自己也有可能看不懂、失去感觉。这些凭着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瞬间反应,在感悟与想象中,进一步的延展。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有未被挖掘的心象,在与大自然接触后会形成新的图像,而捕捉和形成新的图案,也许就是艺术家特殊的功能。就像经过了情绪渗透的物质一样,在作品中得到凝聚、转化,继而绽放、生长。

e78c4fd01117458dbfc56412d04c2bf0.jpeg

林霞 暗潮 160×80厘米 2015

阴澍雨:在您的《网络天下》《紫椹》《暗潮》等代表性作品中,作品的肌理层次更加分明,镶入的边框形式别具一格,注重与场地空间和光源的结合,从而形成独特的光影之美。您如何处理刺绣艺术与光源、空间的关系?

林霞:在传承实践中,我一直在努力地挖掘、提炼作为生命体的台绣,并有意识地加强保护、加深认识、加以突出。我们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表达半径得到不断拓宽,不再受传统框架中的布、针、线和画面的刺绣表达所局限,不同材质、不同领域,不同形式都可以融合碰撞。作品逐渐跳脱了二维的范畴,实现了多重视觉效果的空间营造。作为空间“灵魂”的光影,也必然成了我们空间营造的艺术语言之一。

当我发现镂空的特色技艺可以通过光影产生另外一个画面时,就从作品《网络天下》开始,更加注重光影的运用和设计,不同的疏密关系决定了透过光影后所投射出的疏密有节奏的效果。如《紫椹》作品中,透过光影,呈现出桑园树影婆娑的效果;作品《网络天下》在光影的作用下,丝光里呈现出犹如细胞无限繁衍又像显微镜下微细胞浮游的效果;作品《源》中,犹如湖面上泛起红船的倒影。

我认为,空间是完整作品的元素之一,光影和针线一样,都是实现创意意图和表达艺术思想的材料、工具、语言。接下来,我将打造全新的“台绣当代艺术馆”,利用声、光、电等数字展示技术,通过光影的效果,与观众产生更多的对话交流,构筑虚实相映的沉浸体验。

林岩:您新近创作的建党百年主题刺绣作品《源》中的南湖红船,运用台绣纤艺绣的工艺技法,探索红色主题创作在工艺中的当代表达,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请您谈一下刺绣艺术如何以当代的面貌介入宏大的主题性创作?

林霞:南湖红船,是党的发源地之一,是党的初心之源。“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是我们百年追梦的信仰和力量之源。作品创作中,我邀请椒江书画院院长楼祖民用书法艺术表现口号内容。再以书法为摹,一针一线绣出铿锵字句。绣字层层叠加,足足53层的“口号”,筑成船身上下。书法与刺绣艺术的融合碰撞,绣中含“墨”,绣里藏“音”,暗喻“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时代强音萦绕红船上下。53层的条条叠加,犹如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根根垂挂的“不完整”处理,便是暗寓后人的传承与创造以及让人期待的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刺绣艺术领域,宏大的主题创作几乎都是以再现对象的创作思路、绘画的手法,基于摄影、绘画作品进行“复制”再现。而我认为,在宏大主题刺绣艺术作品创作中,比起展示高超的技术,传递其中蕴含的深厚思想性,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需要透过表现,对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提炼,进而用自己的刺绣语言进行表达。

微信图片_20230906095326.png

林霞 源 93×126厘米 2020

阴澍雨:我注意到您近年的刺绣作品在用色设计上趋向单纯化,不再像早期的《万物灵》那样会用到很多种色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在刺绣作品的配色上您有什么样的心得和考虑?

林霞:台绣从本土到中西融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已经积累形成了集抽、拉、雕、包、绕、镶、拼、贴、盘、编、绘等近三百种针法。在“纤艺绣”作品的创作中,更是创新出更为灵动、立体的刺绣表达。

台绣通过自身独立的刺绣语言,在整体单纯的色彩氛围中,则可实现作品层次和内容的表达。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并仍然在不断探索的———属于台绣的独特且鲜明的风格特点。当跳出对色彩的依赖后,你会发现,单一纯净的色彩反而更能凸显作品中每个元素的生命情绪,所构成的整体语言的形式感、视知觉感受与艺术张力也更加强烈,作品主题的指向性也变得更加的明确。

在单一色中,我觉得白色是最有包容性的颜色,它是非常质朴、纯净的颜色。可以看到,我后期很多作品都用白色来表达,通过聚散疏密不同肌理的处理,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感。通常大家会认为白色就是无色,但就如“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无穷大和无穷小”“无声胜有声”。在我看来,白色所蕴含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林岩:在刺绣的面料上您是如何选择的?对面料的质地、大小、样式有什么要求?不同的刺绣技艺会出现不同感觉的效果,在近期的创作中,您如何处理刺绣面料、工艺与图式的关系?

林霞:在面料的选取上,我同样抱着非常开放的态度,没有任何限制,有量身定制开发的,也有从市场上直接采购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不同质地、大小、样式都会有。近期我欣喜地发现,国内面料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新国风面料。这些面料既隐约地透露着东方神韵又有西方时尚的影子,既显古朴质感又有前卫风范,这恰恰和台绣的东承西韵、承古出新的个性和气质十分契合。

在面料的运用上,我们也非常灵活,有时会以材质或者图案为主,有时会从面料的角度进行二次创作。在对面料进行运用和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意外地实现一些新针法、新工艺、新表达的突破。

面料、工艺与图式都是作品的表情、情绪,它们貌似是各自独立的,但实际上又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它们都是围绕着作品内容的表达而展开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展现创意和艺术思想。


2af0471dfc9946a5a17d60ed9864254f.jpeg

林霞 刺绣艺术餐桌转盘 直径80厘米 2021

阴澍雨:使悠久的刺绣技艺具备当代性的审美实属不易,您未来的创作方向是怎样的?

林霞:工艺当随时代!在未来的创作中,我还是会继续坚持“承传统,向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更好地守住我们的基因,更好地把握特色凸显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发展。坚持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意双向发展,在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同时,以更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融入当下生活,不断赋予台绣更多当代的表达,更紧密地与时代融合。后续我将坚持立足时代思潮、时代审美、时代观念,更加大胆地从新观念、新题材、新材料、新技术、新需求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更加主动地推动与全息投影、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促进新作品、新产品、新模式,从而实现自我突破,寻求新的发展生机。风格上,我会沿着目前的设计方向继续走下去。就像草间弥生一样,用一辈子去画圆,画到极致! 

微信图片_20230906101321.jpg

微信图片_20230906101320.jpg

微信图片_20230906101307.jpg

微信图片_20230906101309.jpg

微信图片_20230906101318.jpg

微信图片_20230906101311.jpg

微信图片_20230906101314.jpg

微信图片_20230906101317.jpg




002.jpg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