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博学多问
  3. 创意&手绘

像柳冠中这种在中国工业设计界资历高擅长讲大道理大概念,但又不亲自做东西的人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淘博工业设计整理发布 日期:2021-05-05 人气:2655

知乎关于工业设计的议论热点之一

作者:李一舟(清华大学 设计学博士)对于问题的基本论述

来源:知乎
 
u=2682030759,634866731&fm=26&gp=0.jpg

回答写得比较长,甚至有点偏题。收到一些私信,话说的也不太客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做id的变得这么狭隘,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很难接受,还要一顿抨击…

很庆幸,我维生完全不需要靠做设计,只因为我学设计多年,也希望设计行业越来越好,所以没啥不敢说的。

我把跟这个问题直接不太相关,但是又和工业设计有关的想法,放在最下面的追更里面。

如果你不嫌烦,请你一直看,我呢…跟你一样,热爱工业设计,怒其不争,哀其不… 算了,不说了。

开始!!!

作为柳先生的学生,跟着他读了4年的博士,而且在考学之前,也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柳老师的事理学理论,入学后大部分国家部委、协会、企业委托的案子,我都有参加和跟进。

毕业后,我没有从教,而是一直创业,至今6年多过去了,应该算是有感触也能说得上一些道道的人了。我看了下面很多的回答,有一些朋友比较公允,有褒有贬,这很正常,没有完美的人完美的事,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我觉得更多不是柳老师的私德,而是他作为行业泰斗至尊和一个践行者,是否对行业有深远的影响。

我比较看不上的是一些匿名回复,阴阳怪气,试问,如果你真的认可自己的言行,敢于承担责任,为啥不光明正大的署名回复?网络键盘侠,不过如此。

周一要开会,先码到这里,中午继续写。

好了,继续。

首先,关于哲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不自己下场,为什么有价值这类实在没什么必要写的东西,就不浪费网络资源了,如果还要纠结这种事情,我认为最好还是多看看网上怎么赚钱,如何有效沟通这种“正确而无用”的帖子,多接受心理按摩,抹平自己内心那点不平衡,不要想太深的问题。

说下资历高。

为什么资历高?那我反问下,近20年中国工业设计学界和产业圈,有没有可以和柳老师叫板的平辈,有没有牛逼的后起之秀?有没有行业的中流砥柱?

先说平辈,这里要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在学术贡献或者是产业建树方面,谁能站出来,1234说说的。柳老师的“事理学”体系,建议学习工业设计的朋友,可以稍微花时间了解一下。站在学界的角度,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标准是:

与没有自成体系的方法论。这个不能是完全翻译和舶来品,而是需要结合中国文化因素和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的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思维体系。

在工业设计学界,少有老师能够有自己的认知方法论和系统学说。柳老师这方面是很完备的,“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事理学的使用而不占有,用“事”而非“物”的角度考察“系统”而非“单品”的方法,直接影响了一批设计师吧。

国内还有几位我知道的教授(因为我后来没教书,理论也没有继续跟进和更新,请见谅),又分别在商业设计(浙大应放天老师)、交互设计(辗转好几所高校辛向阳老师)上有了很多论文,也带出了很多学生,在相应企业做到高管,但是至少在我这里来看,他们的学说没有柳老师的影响力大。原因呢?

我想一方面,是我狭隘了,就是没看到,不代表人家没有宣传,对吧。

另一方面,柳老师持续不断几十年,辗转政府、国内外、高校、企业等各个场合,一场场激情饱满的演讲,这个数量上。。。确实也自然而然把他的学术学说带出圈了。

在我还念书那会儿,2014年之前,工业设计还是一个很小众的概念。

我记得我去帝国理工学院交换,跟一位学校的华人教授吃饭,他问我是清华哪个系的?

我说是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他的回复,我现在也记得:哦,那你不算是正统清华的。

在更多工科和理科背景的人心里,设计学就不是科学,更不是显学,我们就应该拿个画板,或者拿着刻刀在那里敲石头才对。

我也记得,我上《非你莫属》求职节目,当当网李国庆也略带讥讽跟我说:你设计还要读博士?你都学什么了呀?

我回复他的就是柳老师事理学中,重要的关于杯子与喝水的关系:我们需要的是装水的容器和解渴这件事情,杯子本身没有那么重要,“杯子”不是我们设计的主体。

节目之后,很多朋友给我发信息,特别是学设计的朋友,说我给他们长脸了。其实,我没什么深度,当时在台上只能随机做最快反应,我想到的是柳老师的“事理学”。

到今天,我依然觉得适用。


好了,那咱们说说后起之秀和中流砥柱吧。

好的工业设计师有么?太有了。

就拿我当时还在学校来说,后来锤子科技的副总裁和设计总监李剑叶,奔驰概念车的设计师张帆,比比皆是。但是至少到现在,我没有看到他们走出来,把设计理论和实践去做整合,给年轻设计师或者学生一个方向性的指导。企业太忙了,各人性格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像柳老师一样,愿意振臂一呼,传道受业,这是“教师”的职业属性和本分决定的,是要更加出色得多。

中流砥柱,我能想到的是小米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是工业设计背景的刘德和黎万强。一位是主导了小米生态链,搭建了全球最大也可以说将来很可能是最好的全品类电商产品库,产品基因非常统一,销售效果,不会说了吧。

另一位是实际缔造了米粉营销的模式,写出了《参与感》。

这两位,都是大神级别了,可惜呢,各种原因,现在都很低调,并不太出来讲道理数理念。但又有什么关系?小米生态链的方法论和营销心法,早已通过更多的友商发扬光大。小米是这个阶段,值得中国制造行业自豪的一家民族企业。

关于是不是小米的极致性价比摧毁了很多行业,这里不讨论,至少我认为,如果说新的方法拉朽了老格局,我们就说新来的不守规矩,就太可笑了。市场不相信眼泪,且,最开始痛斥小米不好的很多设计大师,现在都成了小米的鼓吹手,自己的立场摇摆不定,不也有点滑稽么?

稍微小结下:

1)有自己完整理论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者很少,柳先生是少数中的少数。

2)工业设计圈近年来,后起之秀有,行业中流砥柱也出来了,但是主动去破圈,为设计正名的人不多,因为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他们也只是商业文明车轮一环中的动力之一,虽然改变了一些格局,但不足以发出更大的声音。

3)放到近三五年,工业设计师,请你说出几个中国人,你有人选么?我真的没有,品牌是有几个的。


好,我们再说说说大概念大道理,不亲自做东西这一趴。

可能题主没有接受本科生以上的工业设计教育?我猜的。

因为研究生阶段开始,很多学校都是导师负责制,啥意思?导师对我们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的专题进行指导。建模渲染难道要导师撸着袖子自己来?

除非你不想毕业了,导师的能力在于:老子以前就是熟手,别忽悠我;我见得多,你把想法说出来,我给你意见,我给你资源,你主要是自己要摸索进步;我的项目,带你一起做,活儿肯定是你干,这也是培养你,汇报文档你最好也做好,这是对你逻辑思维的锻炼,成果我们共有,但是老师名字在你前面,没毛病吧~

所以,导师的理念和格局,还有资源,对学生来说比他建模牛逼重要多了。

这个角度,柳老师工业设计国际资源,国内独一档,有疑问么?我是没有的,徒子徒孙混得好的,多得去了,谁敢不给老师面子,而且我们做学生的,是很愿意带着师弟师妹们继续往前冲,给师门增光的。

再说说实际做事情。柳老师在清华这边,我们学生辈是被归在“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这两块:

设计战略:面对国家,面对产业,面对大企业。

原型创新:功能的、材料的、使用的、场景的、未来人居的,有啥好的模型,弄出来。

具体来说,我们工作室三位老师(近一年没回去,信息没更新):

刘老师,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对于生态厕所有深入研究,已经很多项目落地了。

蒋老师,研究设计的组织,日本和丹麦留学,对于设计文化也深入研究,对于厨房场景和产品有很多落地案例,还有很多园区的生态设计。

唐老师,德国留学,对于很多新结构和建筑结合的研究,船舶和空间中的设计,灯具设计,专家。

虽然说我这几位师兄都是博士,但是各自落地的产品都非常丰富了,你说这些研究都是他们完全独立弄的?柳老师不参与不指导?

那你也是不明白什么是“设计工作室”,这就是一种新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机制,很适合设计行业,毕竟很多是隐性知识,需要时间,需要感受,只可意会。

下午又很多事情,先写这些,希望有朋友一起交流。文中涉及名字,很抱歉来不及跟各位老师和大咖沟通,如有不妥,请告知,删掉就好。

晚上争取更新。。。

…………………………………………………………

0915继续更新,说一个问题:大师不出手,是不是就能保持神秘感,出手就怕见光死??

好有意思的观点。是不是很多人还认为“工业设计”和国画或者雕塑一样,大师就是要持续下场,干到99?花白大胡子,在一个园林里,铺开宣纸,还有两个童男童女在旁边,愉快的磨墨,大师时不时危险摸摸孩子的头…

你是张纪中的《西游记》看多了吧,工业设计这个学科,就是这样被带成了纯工艺,工匠个人行为了。

我说我理解的两个层次的工业设计。

先问个问题,艺术家和设计师有啥区别?

艺术家可以表达对与社会的不满,个人的愤怒,甚至是痛苦,性欲,贪婪,这都没问题,因为艺术是个人的,是抵抗统一性的,可以不拘一格。

设计师,特别是工业设计师,没有资格去哗众取宠,我们的本职工作是mass production,大规模制造。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设计的产品,可以被大规模便宜的生产出来,易于使用,尽量不破坏环境和用户的身体健康。我们不能表达过于强烈的情绪,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

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我现在依然觉得绝妙,为啥?他的出发点就是顺其自然,本该如此,不要造作。

好了,第二层,是传承,手艺和心意的传承。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北欧设计如何如何,国内的家居品牌,很多都号称北欧风格,在我看来,几乎就没有一个算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为啥?

你去看下现在最新的北欧设计,纯粹的那种,早就和我们以为的原木风格,宜家风不同了。设计师是会进化的,不会几十年还做一模一样的重复建设,那还要那么多设计师干嘛?

新的北欧本地设计,是更多的粗糙,陶瓷混搭,表面工艺的随意性等等,你看到了绝对会诧异,这不是我在书上看到的北欧设计呀…

大约两年前,我突然悟到一件事情,北欧设计学不了,为什么?

这和他们的传承模式有关系。北欧设计必须是本地人,爸爸传儿子,师傅带徒弟,从小耳濡目染,使用自己制作的器皿,听从家人对于产品的老的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品味”。

这个东西深入骨髓,学不了。

………………………………………………………

不知道是否还有朋友追更?大家一起交流。

0916更新。

说说我看到的清美教育的弊端吧。

1 精英式教育。由于每年的招生名额有限,学院只能是精英式教育,不代表教出来的都是精英。各位导师的资源都很多,清华牌子大,合作企业也多,学生们都不缺实习和项目机会,一般活儿根本看不上。所以你看国内的设计竞赛,清美的学生,就没拿过啥奖,包括什么红点,iF奖…为啥?

一方面很多学生,手上活儿一般,都在学习理念,接触新技术,交叉学科等等,技术层面不是重点考虑。另一方面,机会太多了,不看重这些奖,参赛的兴趣不大,竞争不过很多别的需要靠获奖来拉升学生自己和学校知名度的学校。

设计竞赛已经是在前10年被用烂的一个以小博大的招儿,且这些设计奖背后操盘的老外,都坏的很精得很,来中国都是捞钱的,很多人是看破不说破,毕竟利益相关,没必要。

2 产业合作度实际不深。

这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弊病。任何学科,都需要做理论和趋势研究,同时也要做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清华是一个整体的技术氛围很浓的学校,学生自然而然会交叉合作,因此可以看到有美院,计算机系和新闻学院一起做的信息交叉学科专业,leader是微软研究院之前的大佬。

显然,在跟企业直接合作,出“工业设计产品”这方面,浙大,江大,广美等都更加积极一些,也实际上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了真实的设计工作。

本科毕业后,很大一部分清美毕业生都申请国外一流的设计院校深造,而不是进企业做设计。

这种情况在清华其他学校更甚,大家比较的都是你拿到了哪个学校的offer,是不是全奖?

整体氛围如此,没办法。

因此,在各大公司一线的核心岗位,还真的少见清美毕业生。

3 没有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很多人恐怕不知道,早先很多年开始,国家用于科研的拨款,很大一部分先给到清华北大,剩下的其他学校分。这使得清华很多学院和导师,钱花不完,对…花不完。

国家的本意是,你有最优秀的生源,我给你加码,多出成绩。

这个逻辑,在理工科上可能成立,在设计和艺术学科,有点问题。

你往清美的楼里走走,很大一部分是雕塑,服装,版画等等纯艺术专业,然后慢慢过渡到视觉传达,环境艺术。

然后再到工业设计,再然后是交叉学科。

看到了么,主体上清美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院,核心是工艺和美术,设计学科,本身不是核心。多年来,学院的领导班子,也没有更多和清华本身大系统融合。

这一点,作为学生,我觉得非常可惜。清美最大的好处,就是在理工科全国第一的清华,如果工业设计真的是科学和艺术的粘合剂,你倒是粘合呀?

本来,清美有机会去做成MIT的media lab,成为世界级创新的孵化器,可现在看来,学院的vision还是不够。

我跟多位老师都是朋友或者师兄弟关系,你说他们不牛?我觉得不是。

还是一个全民认知问题。对于崇尚科学,刚刚吃饱饭不足几十年的国家,还没到可以好好欣赏艺术的时候,更没到从内心深处对于美术,艺术,设计不带偏见的地步。

溯本求源,美术生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的观念是文化课学不好,只能高中开始突击学美术,当做上大学的捷径,或者说没办法,只能学艺术。

文化课不行,数学不好,英语凑合,这样的学生,你觉得素质如何?

这是国民性和发展阶段问题,咱们不深究了。

只能说,希望各位师兄师姐,各位导师,您各位还要辛苦一阵子,往前跑跑,毕竟你清华的牌子在这里,你不是第一,大家都觉得你不过如此。

第一,谈何容易。

反过来说,柳老师一生奔走,传播设计不是纯艺术,设计确实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三种方式,不好么?

观点是有个人主义色彩的,有什么要紧,多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老教授,真诚呼吁,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和与时俱进,都利远大于弊。

先写这些,继续做文档去了…

其写于2020-10-05



我的回答

写的棒棒的,原来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实时,我不清楚,但就国内而言,高校会设计的教授教师实在不多,确也是事实。

     第一:考核机制问题,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目标是教授一定技能及做人做事的道理与逻辑,第二才是社会服务及具体项目研发实战;固然当下会实战做设计项目的老师,不能与论文、课题、著作擅长的老师一样带来职称升迁;当下现实是头部教授忙着拿纵向项目(国家、省部级等)并且相对很容易完成,就很容易忽略麻烦且需要紧跟当下市场节奏的企业项目,最多雇佣会设计的老师或社会资源,长期以往,所带学生能力仅仅停留稍微的研究与自嗨,毕竟实战是不容易的事情。

     第二:中国设计教育远离企业,很难德式教育,混合交叉,毕业出来的学生在实战及理论素质都会有较好基础,因而从事设计教育变成相对可以胜任的职业,但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个不仅仅是高校设计专业独一专业问题,其实其他专业也近似问题;能进高校的博士会论文就很容易生存下去,反过来会设计的到不一定适合中国高校的体制,这个显得无奈又很悲哀。

     第三:中国的师徒制并不好落实,就本科而言,所学到的软件技能可能不如几个月的培训班,比如当下考研的学生那个不是后期培训班朝九晚五上班填鸭式练就的呢?功底扎实的学生哪里去了呢?中国的设计教育普遍浮夸,土壤基础差,学生竞赛与实战的机会相对少,而设计又是一个需要反复项目喂养的职业,需要时间历练及人生阅历,一蹴而就的机会比较难,与当下的快节奏似乎是问题!

     第四:在很长一段时间,有积累的理论学家依旧会给行业带来长远的影响,毕竟设计实践关注的是当下,而理论更多地是总结及呈现方法,柳老师是时代的旗帜,虽然遗憾的是确实没有类似日本、北欧等理论与实践齐名的大家一样,有影响力名垂青史的产品设计作品,但在国内设计教育初始阶段及在缺少互联网时代的的设计教育,柳思想是最大化的理论体系,也会深深影响未来的设计教育发展,即便互联网打破了这个局面,去中心化局面越来越明显,但基本逻辑及底层逻辑缺不会那么容易改变,因此说柳思想理论是基础研究或者说是心得不为过,而我们常见的设计实践基本未应用学科。基础研究主要解决学习及实践的基本方法,类似武术里的内功吧,常规应用可以认为是拳脚功夫。

      第五:确实我们也是希望象牙塔的老师、博士、教授积极参与行业的变革,身体力行并能双向融会贯通,算然现在高校有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活动,但依旧抵不过企业里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且长期的练习修炼及感悟。

     第六:中国高校教育考核体制不变、教师长期纸上谈兵会出大问题,工业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及功利性很强的专业,在互联网体系下,中国需要那么多设计师?我一直也很担忧,愿当下的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启蒙运动,不然枉费了那么多学校里那么多设计学生。

      第七:我们国人期待英雄的时候总希望他每方面都完美的,但人总归有长有短,强了这头就忽略了那头,我们是希望大家既是教育家也希望他是企业家,但就国内常规而言,做的好的实在少数,不然我估计所谓排位前十的教授博导每一个是很好的企业家,尺有所长尺有所短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第八:别以为画个图获个奖就可以自以为很牛逼了,就国内目前水平而言,与国外意见很大的差距,如家具行业,头部企业基本北欧品牌,中国品牌仅仅是超级能能赚钱,就美誉度而言,还相差很远。

     在去中心化的时代更应该有多样包容性,不同演员有不同职责,水平高低各家评说,核心关键是你是否有勇气与柳老师这辈一样,做脊梁不怕诋毁,终身为了一个行业发展呢?会设计是好事,不会设计又如何呢?

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不错院校已经开始组建完整的设计研发团队,以应对企业更高层次的需求,相信未来,更多地侧向实战实践的团队会如春笋般冒出来。

      另外没事别老水浒排位,没事找事,花更多时间修炼自己、多多关注关心自己比较好,设定如何找目标循序渐进往前走,别寡妇门前是非多,唠叨这个唠叨那个,于你而已,没有一点好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