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博学多问
  3. 设计师故事

柳冠中:设计到底是什么?我们这个民族需要真正仰望天空的人吗?

作者:淘博工业设计整理发布 日期:2020-12-06 人气:3691

timg.jpg

柳冠中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等;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客座教授;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荣誉院长、济南大学设计创新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77年 作为主要设计者,完成毛主席纪念堂灯具设计并主持工艺、技术实施。

u=2939457561,2392893865&fm=26&gp=0.jpg

1983年 “节点”设计获西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
1984年 留学回国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设计系,成为该学科国内学术带头人。
1989年
“节点”设计获轻工业部首届工业设计一等奖;
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 名古屋年会邀请大会发言,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世界设计最高讲坛;
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设计名人”之一。
1991年 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派授予“归国留学突出贡献”奖章。
1992年 主持制定的“工业设计教学大纲”获北京高等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6年 专著“设计文化论—苹果论”获北方十省优秀图书二等奖 。

timg (1).jpg

1997年
主编并专著“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获北方十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主持的“工业设计专业”被轻工业部评为唯一重点二级学科;
主持交通工具造型设计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主题论文,获一等奖;
97年至今多次与德国奔驰“BENZ”前景设计部合作,参加“Carin China”概念设计workshop主持的我系参赛作品获一等奖一次。
1998年
主持中国首届工业设计教育研讨大会,作主题发言,获一等奖;
香港理工大学授予“杰出访问学人”奖并被聘荣誉教授。
1999年
主编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我的论文获特等奖;
被邀在亚太国际年会上作主题发言;
主持“手机概念设计”获第9届全国美展银奖;
澳门回归纪念笔创意设计获北京市工业设计大奖。
2000年 “人为事物科学——设计方法论”一文被德国HOCHENHEIM出版社登入“设计师必读”一书中(SBN 3-89850-018-7)。
2001年
主编及专著“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国家教委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持设计的 “个人身份确认装置概念设计”获经贸委轻工总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周“优秀设计大奖”;
主持设计的“移动电话概念设计”获经贸委轻工总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周“优秀设计金奖”;
主持设计的“银河并行计算机系列机柜设计”获经贸委轻工总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周“优秀设计金奖”;
主持设计的“飞向未来”概念航空港与组合飞机系统概念设计获经贸委轻工总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设计周“优秀设计金奖”,
并获2001年 首届“艺术与科学大展”国际评委提名奖;
01年6月 主持的“多元化城市交通工具系列设计”获2001年首届“艺术与科学大展”国际评委提名奖。
2002年 参加德国Pfozheim汽车设计竞赛入选赴德作品2项,获品牌创意奖1项。
2003年
被特邀在第6届亚洲设计大会发言—“生活方式形态模型研究”;
2003年10月10日任《中英工业设计发展论坛》中方主席,并作主题发言——“生活形态模型——从“事理学”角度阐述工业设计”;
主持参加“北美国际汽车概念设计邀请赛”,获“院校集体奖”。
2004年
再次获两项Alias优秀奖;
再次获德国auto motoe & sport 主办的国际汽车设计邀请赛最佳市场策划奖、最佳汽车内饰奖;
被德国著名“iF”机构聘为中国地区04年iF优秀设计评审委员;
2004年 在第2届中国工业设计周“国际设计峰会”作题为《走当代中国设计之路》的主题报告。
2005年
2005年11月 被评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1-05年 四次被清华大学评为“良师益友”称号;
2004、05年 两次被清华大学评为优秀博士生导师。

2018年1月 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u=2274030904,4088115619&fm=26&gp=0.jpg


微信图片_20221129170156.png

人物成就

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多年来勤奋耕耘、为人师表,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其教学、学术和设计实践活动遍布大江南北,培养了大批该专业的教学和设计精英、骨干;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u=2554747460,2759405171&fm=26&gp=0.jpg

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教学教改和学术成果获国家级二等、银奖,省部级一等、二等奖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等、一等奖、金奖以及国际评委提名奖等;设计成果获西德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设计理论被德国出版界刊登;教学思想、理论、方法被国内绝大多数院校相关专业和企业采用、推广;培养的学生已在国际著名企业(如奔驰、西门子、飞利浦、大发、大众等)作为设计骨干。作为内容教师,每年都超额1——2倍完成教学工作量。除了带研究生、博士生外,还为本科一、二年级上基础课,为高年级上专业设计课;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还频繁地主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横向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并频频获奖。
创立了“方式设计说”、“事理学”理论、“设计文化”学说、“共生美学”、“人为事物科学”、“设计学”、“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等理论,被世界先进国家该学科理论界承认及引用。并成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柳冠中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u=2682030759,634866731&fm=26&gp=0.jpg

名师心得

设计是创造一种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强调“创造”——使人类生活更健康、合理、有节制,要与大多数人“和谐”;要与大自然“和谐”。设计是谐调人类需求、发展与生存环境条件限制的关系,这称之为适可而止、因势利导的可持续发展之理。设计的对象表面是“物”,而本质是“事”。研究“事”与“情”的道理,即“事理”。“事”是“人与物”关系的中介,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即使为同一目的,他所需要的工具、方法、行为过程、行为状态都是不同的,使用的工具、产品乃至造型、材料、结构等当然也不同,所以把“事”弄明白了,“物”的概念就显现出来了。设计就是把“事理”研究清楚,其“定位”就是选择原理、材料、结构、工艺、形态、色彩的评价依据。这就是把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与可能——“事”作为选择、整合实现“物”的内部因素依据,即为实现目标系统去组织整合“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实事求是”是“事理学”的精髓,也是设计的本质。重在“事”的研究,从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入手,建立“目标系统”和“新物种”的概念。设计的结果是“物”,但设计的出发是“事”。我们提倡“创造”,不满足模仿,必须从研究“事”入手,研究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从而深入理解“事”的本质,进而创造“新物种”。这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精华——“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timg (2).jpg

名师寄语
研究当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等问题,从中国的资源、所处国际环境,探索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当代的民族化”,而不是“博物馆”式的传统形式,更不是“西方式”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不断地创造了历史和中国民族传统和风格。历史对于来说是“昨天”,而今天对于未来也是“历史”,因此,我们不要从历史的现象出发,那是祖先当时的“事”和当时的生活方式的物化。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民族传统”才是设计的首先任务。创造中国的“今天”,就是创造中华民族“明天的历史”。
名师名言
注重需求目标系统而不是功能;
注重事而不是物;
注重物的外部因素而不是内部因素;
注重结构关系而不是元素;
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
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
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释;
注重祈使而不是叙述;
注重设计师与用户的“主体间性”;
因势利导,适可而止;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

编辑
清华大学是教育部所属的重点高校,是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正在努力向“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点的形成以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为起点,50年来,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国外先进的现代设计经验,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设计艺术教育体系。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成为该专业国内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由人事部批准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师资雄厚,聚集了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艺术专业学术带头人,队伍年轻,梯队合理,现有教授26人,副教授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近5年来,本学科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奖70余项,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本学科点重视教书育人,分别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全国优秀教材多部,以及多项省部级教学、教材奖励。本学科与国际多所艺术名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保证了本学科始终处在国际研究的前沿,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u=1503524023,3771474185&fm=26&gp=0.jpg

报道:

“通过工业设计,让每一个家庭都买得起,让文明进入到千家万户,这是包豪斯的精神和本质。而现在,我们的很多设计看重的却是包豪斯的形式和风格,这绝对不是包豪斯精神!”

10月26日,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指导,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纪念包豪斯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导、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柳冠中“领衔”登场,带来了一场题为《继承“包豪斯”的精神而不是“风格”》的主题演讲,言辞犀利、干货满满的精彩分享,引发了观众的深度思考。研讨会后,柳冠中接受了红网时刻记者专访。

真正的设计不是“一年一换”

工业设计是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交叉的独立学科,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在理论方面,柳冠中教授先后提出过“事理学”“共生美学”“生活方式说”等一系列著名的设计理论,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理论体系,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今天,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包豪斯?柳冠中分享道,包豪斯产生于工业革命,没有工业革命就不可能有包豪斯这颗”结晶“。“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鼻祖,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一个‘理想先生’。”柳冠中说,以“为人民设计”的乌托邦精神——“理想主义”,奠定了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现代主义设计诞生已整整一百年。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用”,无论穿着,使用的办公家具、玻璃幕墙建筑、宜家、无印良品,除非你是帝王、“土豪”、住在宫廷豪宅里的人,可以讲,今天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在受“工业设计”的影响。

时尚等于设计吗?当今社会和许多年轻人对“设计”的认知,很多时候还是以“酷”“炫”“爆品”“时尚”的方式来衡量。显然,在很多人眼里,设计至今还停留在很浅层次的领域。

“真正的工业设计是什么?是能用10年而决不用9年,而不是‘一年一换’。商业才叫你‘一年一换’。只有这种才叫设计,而不是跪在商业面前的美工。设计是有底线的!”柳冠中对红网时刻记者表示,中国设计界和设计教育要进行深刻反思,中国艺术设计要回归到“为人服务”的设计价值观。

中国的艺术设计与教育,该走向何处?柳冠中认为,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从人类永续社会的角度来说,人不能四体不勤,不能全部依靠科技化、智能化,否则人的功能会退化的,这种不是我们要的设计,那是科技。其次,设计要引导消费,而不是助长奢侈消费和追逐暴利。再者,设计不是简单地继承形式和风格,而应该是设计应持续迭代和创新创造。

柳冠中主题演讲现场,座无虚席。

回归传统,中国艺术设计“再格式化”

柳冠中在分享中说,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取向已经出现了严重偏移,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奢为美,“感官刺激”取代了启迪“精神反馈”的艺术审美。

“当今消费主义盛行,很多中国人买豪车、豪宅或奢侈品,都是为了攀比,而不是为了需求,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当人们都在被物质诱惑、追求享受和占有,好像这是幸福。其实这不是幸福,这是很可怕的。”柳冠中指出,当代中国不仅需要进行经济转型、产品转型,还需要进行观念转型,设计要引导国人的审美观和消费观。他认为,要弘扬中国的传统精神——“节制欲望敬畏天”,不应该追奢华、图享乐,这样才能维系中国社会基础的绵延。

“纪念包豪斯,不是为了包豪斯,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去探索一条属于中国艺术设计的道路。”柳冠中强调,中国艺术设计界要坚定文化自信,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回灵感和智慧,对中国艺术设计进行迭代、“再格式化”,从而为世界提供艺术设计的“中国方案”。“也许再过一百年,就是世界艺术设计界纪念中国了。”柳冠中对此充满自信。

0.jpg

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多年来勤奋耕耘、为人师表,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其教学、学术和设计实践活动遍布大江南北,培养了大批该专业的教学和设计精英、骨干;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教学教改和学术成果获国家级二等、银奖,省部级一等、二等奖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等、一等奖、金奖以及国际评委提名奖等;设计成果获西德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设计理论被德国出版界刊登;教学思想、理论、方法被国内绝大多数院校相关专业和企业采用、推广;培养的学生已在国际著名企业(如奔驰、西门子、飞利浦、大发、大众等)作为设计骨干。  作为内容教师,每年都超额1——2倍完成教学工作量。除了带研究生、博士生外,还为本科一、二年级上基础课,为高年级上专业设计课;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还频繁地主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横向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并频频获奖。
名师心得
设计是创造一种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强调“创造”——使人类生活更健康、合理、有节制,要与大多数人“和谐”;要与大自然“和谐”。设计是谐调人类需求、发展与生存环境条件限制的关系,这称之为适可而止、因势利导的可持续发展之理。设计的对象表面是“物”,而本质是“事”。研究“事”与“情”的道理,即“事理”。“事”是“人与物”关系的中介,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即使为同一目的,他所需要的工具、方法、行为过程、行为状态都是不同的,使用的工具、产品乃至造型、材料、结构等当然也不同,所以把“事”弄明白了,“物”的概念就显现出来了。设计就是把“事理”研究清楚,其“定位”就是选择原理、材料、结构、工艺、形态、色彩的评价依据。这就是把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与可能——“事”作为选择、整合实现“物”的内部因素依据,即为实现目标系统去组织整合“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实事求是”是“事理学”的精髓,也是设计的本质。重在“事”的研究,从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入手,建立“目标系统”和“新物种”的概念。设计的结果是“物”,但设计的出发是“事”。我们提倡“创造”,不满足模仿,必须从研究“事”入手,研究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从而深入理解“事”的本质,进而创造“新物种”。这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精华——“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名师寄语
研究当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等问题,从中国的资源、所处国际环境,探索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当代的民族化”,而不是“博物馆”式的传统形式,更不是“西方式”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不断地创造了历史和中国民族传统和风格。历史对于现在来说是“昨天”,而今天对于未来也是“历史”,因此,我们不要从历史的现象出发,那是祖先当时的“事”和当时的生活方式的物化。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民族传统”才是设计的首先任务。创造中国的“今天”,就是创造中华民族“明天的历史”。
名师名言
注重需求目标系统而不是功能;  注重事而不是物;  注重物的外部因素而不是内部因素;  注重结构关系而不是元素; 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  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  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释;  注重祈使而不是叙述;  注重设计师与用户的“主体间性”; 因势利导,适可而止;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所属学科学校文字介绍: 清华大学是教育部所属的重点高校,是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正在努力向“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点的形成以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为起点,50年来,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国外先进的现代设计经验,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设计艺术教育体系。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成为该专业国内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由人事部批准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师资雄厚,聚集了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艺术专业学术带头人,队伍年轻,梯队合理,现有教授26人,副教授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近5年来,本学科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奖70余项,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本学科点重视教书育人,分别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全国优秀教材多部,以及多项省部级教学、教材奖励。本学科与国际多所艺术名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保证了本学科始终处在国际研究的前沿,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创立了“方式设计说”、“事理学”理论、“设计文化”学说、“共生美学”、“人为事物科学”、“设计学”、“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等理论,被世界先进国家该学科理论界承认及引用。并成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柳冠中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