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动态
  3. 全球文创

中国传统节日与产品研发

作者:淘博工业设计整理发布 日期:2021-02-08 人气:3453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01f824601b6d2f11013e3991e98628.jpg@1280w_1l_2o_100sh.jpg

              sogou推出的系列牛年礼品

当下很多产品针对节日文化及时令推出很多文化文创产品,产品类别涵盖食品、礼品、电子产品等等。比如很多企业会针对重要节日推出公仔、文创礼包、礼品礼包等。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各国相互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在此形势下,要做到文化自信,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所以,近年来,文化问题成为了国家大力发展的一个目标.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间的紧密纽带,它既可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文化,也可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未标题-2.jpg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形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信念。古老节日是人们基于原始信仰以及为了适应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俗文化,古时代一些流传至今的节俗活动,清晰地记录着古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构成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微信图片_20210208141403.jpg

发展

     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民俗节日来自于人文与自然文化,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关。每个传统节日有每个节日的活动载体,诸如灯会、扒龙舟、拜神祭祖等等。大部分传统节日形成于上古时代,先秦时期由于南北风俗各异,南北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中原文献鲜有记载。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汉后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严肃的气氛中转为娱乐礼仪型,从此节日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在历史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有些节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 

      传统节日的产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华民族在节日中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也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也有一些传统节日被附会上“避瘟”、“避恶”等沉重色彩的故事传说作为节日“起源”,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建构出来的。附会的这些“避瘟避恶”故事与节日内涵冲突,无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以及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弘扬。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习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微信图片_20210218162346.png

                                              腾讯与lkk设计联合推出的文化节日礼品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微信图片_20210211030845.png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是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的节日,也是产品消费、旅游消费非常集中的一段时间。

微信图片_20210211031740.png

年 货

      在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总之春节所必须的物品,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1、春联:用红纸以墨或金漆书写,有避邪讨吉祥的用意

微信图片_20210211152138.jpg

2、压岁钱:从前用红丝线贯穿一百二十个古钱,表示吃[百二],现用红包袋装新钞(这是长辈对晚辈的奖赏)

微信图片_20210211152404.jpg

3、甜粿:甜粿过年、发粿发1钱、菜包包金、菜头粿吃点心

4、菜头:好彩头的意思全家:全家福的意思

5、火炉: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桌下放火炉,表示团圆兴旺

6、长年菜(芥菜):长寿的意思

7、春仔饭:白饭插(春仔花),表示年年有春(年年有存)(即剩下的意思)

8、甜食:用来[开正]招待客人,说好话

各个地区的必备年货有所不同,如在中国的广东地区,常见的必备年货有:坚果(常见的有开心果、腰果)、利是糖(红色包装的糖果)、曲奇饼等等。

9、酒,中国节日不可缺少的重要产品之一。

10、节日照片,全家福影集等。

11、各类腊肉干货产品。

12、水果。

13、喜庆服装或过节服装。

除此之外,还有创意年货及电子年货,自定义的年货及标签也越来越流行。不同地方地域文化不同,总之,年货是一年当中很多人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节点。

013740600e69cf11013f792807727c.jpg@1280w_1l_2o_100sh.jpg

                                 大疆推出的年货礼品

春节为什么是红色的?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每当这个时候,每家每户便会张灯结彩,贴红福、挂红灯,点燃新一年的希望......中国人对红色、黄色有着特别的情感,它们被人们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

微信图片_20210216014329.png

人们总是喜欢用红色来开启美好的一年,祈福在新的一年平安喜乐。

一、关于红色为国人所酷爱的缘由

1、红色是成功的象征

在汉语里,“红”常常代表着成功,例如、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还有:“红包”、“红利”等等。

微信图片_20210218160421.png

微信图片_20210216014412.png

2、红色象征太阳,象征火

古人认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是源于太阳的颜色。阳光下万物生机勃勃,人们对太阳依恋而崇拜。 红色似火,火—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为人类带来了温暖,所以国人独崇红色。

微信图片_20210216014455.png

图片来源:设计师北公子

3、红色可以避邪消灾

民俗学家认为,红色因可以避邪而被国人所酷爱。 民间在本命年里, 有穿红衣服、红袜子、系红腰带、拴红丝绳等习俗 ,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邪躲灾、逢凶化吉,能够带来好运。

微信图片_20210216014539.png

4、从视觉来说,红色最为醒目

首先从视觉刺激来看,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因此它对人眼睛的刺激效果最显著,也最容易引人注目;黄色波长居中,但光感却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的。这两种颜色加在一起,的确是最“显眼醒目”的搭配。

微信图片_20210216014611.jpg

5、从心理学来说,红色让人热血澎湃

除了吸引眼球,颜色对于人们的心理和情绪、甚至思想和行为,也有潜意识的影响。 红色是积极的颜色,是暖色中最热情的颜色。

微信图片_20210216014641.png

微信图片_20210216014644.png

春节除了红色的就是黄色或金色的,为什么?

1、黄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还有不归之路叫“黄泉”。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微信图片_20210216014836.png

2、黄色为土地之色

华夏民族世代居住于黄土高原,以种庄稼为生,而土地又是黄色的,因此他们对黄色很熟悉,也很有感情。黄土高原的肥沃保证了庄稼的丰收和人畜的兴旺。

0114db601b6d5e11013e39910dcb26.jpg@1280w_1l_2o_100sh.jpg

3、黄色代表中央方位,是皇权的象征

我国古代盛行“五行”学说,而土为黄色,中央属土,因此说黄色代表中央方位。为在唐朝,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到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顶,并一直沿袭下来。

     而且“黄”、“皇”同音,因此它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古代帝王登基之时,要以黄袍加身。长期以来,黄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老百姓不能随意使用。因此,古人独选黄色为尊贵之色,不无道理。再说,我国封建社会存在重农抑商的思想,黄色也理应成为尊贵之色。

微信图片_20210218162706.png

0126385ec6058da801214d727e272b.jpg@1280w_1l_2o_100sh.jpg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微信图片_20210218163928.jpg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未标题-1.jpg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3、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0100f455419efd000001a64becd34f.jpg@1280w_1l_2o_100sh.jpg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微信图片_20210218165353.png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0148815e80344ba801216518a042c2.jpg@2o.jpg

                         三只松鼠推出青团系列产品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演变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微信图片_20210218165806.png  

                               肯德基推出青团食品

融汇了寒食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4、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4] 

0153f25544b9500000019ae9a74a48.jpg@1280w_1l_2o_100sh.jpg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01ab365ee8c9f3a801215aa07313f2.jpg@1280w_1l_2o_100sh.jpg

源流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01ec9f5cfaa246a801205e4b53d7c9.jpg@1280w_1l_2o_100sh.jpg

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论文中考证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 ,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关于龙的传说,在《路史》等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天皇氏骧首、鳞身”。《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吴越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  

018da45ecb52a8a801214d7203b4ae.jpg@1280w_1l_0o_100sh.jpg

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据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特色。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微信图片_20210218170834.png

5、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0127b95d4a3469a8012187f41e3503.jpg@1280w_1l_2o_100sh.jpg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微信图片_20210218172054.png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9d8d5d5114f4a8012187f472fd29.jpg@1280w_1l_2o_100sh.jpg

                  vivo推出的七夕节手机节日礼品包装

6、中秋节

微信图片_20210218173434.png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01b9f2593126d7a8012193a339c1d7.jpg@1280w_1l_2o_100sh.jpg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210218173007.png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01b98059aea7b1a801211d251e8895.jpg@1280w_1l_2o_100sh.jpg

01505059aea7b0a8012028a941d74b.jpg@1280w_1l_2o_100sh.jpg

2020年1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1年中秋节9月19日至21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六)上班。


7、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01ed3f57fa0b28a84a0d304fc81eda.jpg@1280w_1l_2o_100sh.jpg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盂兰盆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0127c35f8c8be611013f3110d9f1a0.jpg@1280w_1l_2o_100sh.jpg

8、冬至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01f5805678a64332f8759f04580938.jpg@1280w_1l_2o_100sh.jpg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微信图片_20210218181726.png

微信图片_20210218181813.png

9、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微信图片_20210218182331.png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01cf0c5a811c5ca8012192313611da.jpg@1280w_1l_2o_100sh.jpg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除夕、春节之际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过年多吃饺子。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画说木课》

untitled.46.png

      目前木作产品深受大家的喜爱,是因为其中融入了不同设计理念、不同木料质感、不同新兴科技手段而产出的,具备了当下的视觉审美和实用性。本书共计 6 章,包括木作概述、木作设计手绘与现代加工基础知识、传统木工工具与木作结构解析、微木作设计与加工、木作文创品牌及产品分析,以及木工坊等内容。

      读者不仅能学到木作基础、开发流程、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品牌经营、工具使用技能、计算机三维软件辅助设计、木作结构解析、典型设计案例解析等知识,还能学到木作产业商业开发的相关行业知识。

       本书内容翔实,讲解系统,案例贴近目前的发展趋势,非常适合传统木工艺匠人、年轻手工艺设计师、文创产品设计技能培训机构、相关专业院校的学生与木作爱好者学习和阅读。


相关资讯请阅读浏览

  • 012017-01
    工业设计能为机械行业做什么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外观造型,广义则指产品的全产业链的优化创新设计,这里我们不讨论工业设计定义,纯粹从企业角度、用户角度、设计团队对于优化机械产品所做的方方面面努力:一、自身因素上说,对于自发从生产组织起步的机械企业拥有良好的流水线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内部结构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多名,主要从事产品的功能开发、性能优化、一定的外观造
  • 012014-05
    中小企业产品设计的设计调查方法工业设计在中小企业新产品研发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设计调查作为工业设计的实现手段之一,以广大消费者需求为基点,为工业设计师提供客观真实的设计依据,在中小企业新产品研发中具有深远意义。绪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位置非常重要,新产品研发的成败决定着产品的销售业绩,甚至企业的品牌形象。产品以人为本,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 设计,
  • 202016-05
    《工业产品设计手绘与实践自学教程》出版,京东、天猫、新华书店有售,关键词被百度百科收录《工业产品设计手绘与实践自学教程》关键词被百度百科收录 由国内一级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邀约撰写的《工业产品设计手绘与实践自学教程》已出版,京东、天猫及部分新华书店有售。 该书由淘博设计负责人陈玲江主编,内容由如何学习手绘到很多淘博设计的案例心得及设计流程等构成,非常适合初学者、中级学者。 本书过程也感谢与我们合作的各个企业,也感谢淘
  • 082015-10
  • 082014-10
    浙江省推进工业设计发展工作现场会强调 把握重点和方向 打造工业设计“升级版”今天(9月18日),全省推进工业设计发展工作现场会在黄岩召开。副省长毛光烈在会上指出,要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四个全覆盖”的要求,围绕“产品换代、机器换人、制造换法、商务换型、管理换脑”工作,致力于打造工业设计“升级版”。 自2011年我省全面推动工业设计发展以来,全省上下逐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重视工业设
  • 222015-01
    包装12级学生在陈玲江老师的带领下赴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参加首届“绿色包装与安全设计大赛”颁奖典礼2015年1月20日,我校生化/轻工学院12级学生在陈玲江老师的带领下赴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参加首届“绿色包装与安全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并接受东莞电视台的采访。在此次比赛中,生化/轻工学院包装工程专业12级的潘旭辉、胡杨、卢倩颖等同学的作品,经过四轮严格的选拔,在来自全国21个省67个单位1200余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佳绩,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