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案例欣赏
  3. 绿植文创
  4. 内容

微景观 浓缩的风景 序


景观的历史源远流长,养花一说,追根溯源可至千年以前,甲骨文中已有园、圃、囿等字,而其中所栽部分果木如梅等,兼有极好的观赏价值,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养花成为了上至宫廷,下至百姓,人人皆可发展的一项风雅爱好。文人墨客多喜寄情山水,秦汉魏晋始,文人雅士众多,尤其是魏晋,文人风骨独具一格,因此多“托兴众芳,寄情花木”。在屋内养花修心养性,多因为其形其姿独具一格,且其精神与自我有着共鸣,互相吸引,最终将其摆于室内,置于案上,以抒怀,以述情。

《微景观---浓缩的风景》

 

序言(为什么写这本书、微景观书籍销售的良好的市场面、缺少设计师产品开发角度的案例研究及流程、缺乏对容器的宏观认识以及微景观落地系统的实操的创意性)

 

编著基础:陈玲江  资深设计师,杭州淘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前期以及编著2本书籍。

          浙江省知名微景观设计师   浙江大学建筑研究院首席微景观设计师

 

市场基础:当当网、京东、淘宝及线下书店,景观类、微景观类、绿植养护类、产品设计开发类书籍比较畅销。

 

用户基础:高校设计学生(产品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微景观爱好者、行业从业者等

第一章:微景观的现状与意义

1.1  微景观范畴与微景观著作现状(微景观简史(景观、微景观、插花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

1.2  微景观在中小学、大学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1.3  微景观的经济价值与产业意义

1.4  微景观在养老医护等特定场景下的意义

第二章:容器的前世今生

2.1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器型与装饰纹路

         2.1.1  陶器的器型分类及形式

         2.1.2  陶器图样分类及形式

         2.1.3  新石器陶器对当下容器的影响以及对绿植微景观容器的影响

 

        2.2  商周青铜器的器型与装饰纹路

         2.2.1  商周青铜器的分类及形式

         2.2.2  商周青铜器图样分类及形式

         2.2.3  青铜器对当下容器的影响及对绿植微景观容器的影响

 

        2.3  瓷器的器型、造型及工艺

         2.3.1  早期瓷器造型、器型及成型工艺

         2.3.2  唐宋时期瓷器造型、器型及成型工艺

         2.3.3  元明清时期瓷器造型、器型及成型工艺

 2.3.4  近代瓷器造型、器型及成型工艺

         2.3.5  现代瓷器造型与工艺对绿植微景观容器的影响

       

        2.4    漆器、金属、玻璃、水泥石膏、硅胶塑料、纸浆等工艺对容器的影响

        2.4.1  漆器的演变历史以及对绿植容器的影响

        2.4.2  金属容器的演变历史

        2.4.3  玻璃容器的演变历史及对绿植容器的应用

        2.4.4  水泥石膏的成型工艺及应用案例

        2.4.5  硅胶塑料的成型工艺及应用案例

        2.4.6   纸浆成型工艺及应用案例

 

第三章:微景观制作工具材料、微景观绿植认知

         3.2    微景观工具材料

         3.2.1  微景观制作常用工具

         3.2.2  微景观土壤应用及注意事项

         3.2.3  灯光、香氛对微景观的影响及具体应用

 

         3.3   认知微景观绿植

         3.3.1  绿植的基本分类

         3.3.2  适合户外的微景观绿植解析

         3.3.3  适合户内的微景观绿植解析

 3.3.4  适合半密闭容器的微景观绿植解析

         3.3.5  常规微景观的绿植搭配组合

 

        第四章:微景观的设计方法

          4.1  微景观的手绘设计方法及三维效果图制作方法

          4.2  绿植的手绘方法

          4.3  电脑三维效果图制作步骤

          4.4  玻璃容器微景观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4.5  瓷器、水泥、石膏微景观容器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4.6  金属容器的设计制作方法

          4.7  纸浆容器微景观的设计制作方法

 

 第五章:微景观的设计案例与制作方法

  5.1  微景观文创设计中的设计流程

  5.2  微景观中绿植的搭配方法

  5.3  微景观的国内外市场调研及品牌分析

  5.4  桌面微景观的设计案例及制作方法

  5.5  墙面微景观的设计案例及制作方法

  5.6  商业展示中的微景观设计案例及制作方法

  5.7  小面积庭院微景观设计方法

  5.8  智能内循环微景观箱的设计案例

  5.9  声光电、香氛在微景观中的应用

 

第六章:微景观文创品牌及产品分析

  6.1  国内外微景观文创品牌分析

  6.2  日本微景观文创品牌分析

  6.3  自主文创品牌申请流程及案例示范

 6.4  微景观产品系列化品牌化设计流程

 6.5  微景观品牌包装及包装结构设计

 6.6  微景观电商详情页设计

 6.7  微景观概念展示设计(文创集市、实体店、展览)

 6.8  微景观商业推广设想与具体实践

 6.9  如何与供应商厂家合作来解决供应端的产业链

 

第七章:微景观文创产业化设计实践

 

 7.1  微景观文创产品定位解析

 7.2  微景观文创产品开发及具体过程

 7.3  产品设计打样验证及实际合作流程

 7.4  产品包装设计及打样验证

 7.5  互联网销售渠道平台建设与实践

 7.6  线下产品推广建设与实践

 7.7  微景观文创展望与反思。





                            微景观  

    景观的历史源远流长,养花一说,追根溯源可至千年以前,甲骨文中已有园、圃、囿等字,而其中所栽部分果木如梅等,兼有极好的观赏价值,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养花成为了上至宫廷,下至百姓,人人皆可发展的一项风雅爱好。文人墨客多喜寄情山水,秦汉魏晋始,文人雅士众多,尤其是魏晋,文人风骨独具一格,因此多“托兴众芳,寄情花木”。在屋内养花修心养性,多因为其形其姿独具一格,且其精神与自我有着共鸣,互相吸引,最终将其摆于室内,置于案上,以抒怀,以述情。

古人都好师法于自然,从万事万物中汲取人生经验,更好地修身养性。久而久之,古代文人养成喜欢静态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神和韵,并把它们邀入园内、伴于斋中、请至案上,成为书斋雅室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草不雅”就是这种状态的一种经典描述。

从广义上,微景观的历史非常长,但微景观与玻璃器皿结合的历史实际并不长,毕竟玻璃从日用和观赏进入建筑领域是在20世纪初。初始在1829年,英国的Nathaniel Bagshaw Ward 博士无意中发现,玻璃下的植物可以创造自己的小气候。白天植物蒸发的水凝结在玻璃上。植物重新吸收水分。温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草坪上铺满鲜花。设计史上非常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的重点是回归自然,威廉·罗宾逊 (William Robinson) 1870 年出版的《野外花园》(The Wild Garden) 达到了顶峰。它提倡在农舍花园中种植野花和本土植物,即混合树木、多年生植物和球茎植物。

经过多年的各种演变,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以陶土瓷石为容器材料的绿植微景观,另外一方面则发展了诸如玻璃、水泥、塑胶、金属等现代容器的绿植微景观;总体上来说,当下的微景观定义更多的还是能置于户内各应用场景的绿植微景观。

置于笔者为什么尝试做微景观及出这本书,实际也是出于际遇的偶然,在浙江省创意协会邀约担任暑期设计老师时遇到“高材生”云薇小筑的高僅(jin) 大姐,其已经是业内小有名气的微景观设计师。出于自己的职业敏感度,觉得微景观可以成为工农业相互结合的优质项目。

对于绿植、微景观的兴起,实际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宠物”表达,相比较猫犬等动态宠物,绿植则成了静态的宠物。尝试与高僅的在绿植微景观工业化制造项目合作过程中还是遇到很多问题。第一,作为工业设计工作室,自己的团队清一色的男性设计师,往往太容易忽略身边出现的各种绿植,不了解其名称,更不了解其养护种植等特点,所谓的工业化微景观绿植项目看上去就是“叶公好龙”;第二,在项目磨合过程中发现,很多微景观项目并不适合电商运输,这个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另外一个最最重要的探讨问题就是开发产品如何销售问题。

因此,本书并不是笔者的“成功学”微景观设计或微景观创业,而更像是微景观创业笔记,尝试将开发中所有的过程展开来剖析交流,希望这个点能成为这个行业书籍撰写中的一个亮点;因此本书的基本逻辑就是与读者共勉:绿植手绘方法、微景观制作方法、效果图设计方法、运输包装设计以及内容短视频制作等,呈现完整的产业流水线状态。

另外这里得感谢Midjourney智能设计软件,其一好处在于能生成高清绿植图像,基本上超越了现有书籍里的植物素材;其二可以生成诸如绿植素描、绿植速写、绿植水彩油画等特性的图像,可以帮助设计师或爱好者来参与绿植的设计绘画上来;其三则可以根据笔者的意图,快速呈现各种意象效果图来辅助后续的设计修改。

作为普通高校的设计教师,通过绿植、微景观项目与资深人士一起携手编写这本书,既能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同时也能兼顾设计院校或企事业单位偏学院派设计流程的设计制作开发,也可以认为是细分行业的专业呈现。

 

          微景观的简史

    常规一聊起某个产品,我们就开始溯本追源、刨根问底地找下绿植花卉的历史,非常巧的是,我们的华夏,就是热爱植物花朵的民族, “夏”,是广大的意思;“华”是“花”的衍变,与古人对花的崇拜有关,为美丽之意。“华夏”,意即广大而美丽的地方。华夏民族自古爱华、尚花,血液中天然带有花文化的勃勃生机和独特气质。

    现代意义上的微景观与传统意义上的微景观还要有一定区别的,相同的是微景观需要有一定的立意,再借由器具、花材、绿植、造型、色彩等搭配呈现意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小小的天地,容纳了山川、江河湖泊等景致,提供了一个可以供遐想的可以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呈现了制作者的心思与设计表达;不同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插花或微景观往往与祭祀相关,后逐渐演变成为文人创作或室内摆设,从供奉变成了文化表达,与节气等结合,成了文人雅士的心头好。

器可载道,花可明意,传统中国的微景观非常注重意的表达,而欧美文化则以西方花艺设计为核心;东方的插花是以中华文化为主导而呈现的文化艺术形式,在隋朝时中国的插花传入日本,日本花道才开始萌芽发展,如今,在莫种程度上来说以及超过了我们,无论在实际的呈现还是理论上,都在业内举足轻重;西方的插花更偏向日常生活,并受几何学、天文学、建筑学、色彩学上有很大的影响。

无论是东方的“意”还是西方的“形”,都源自生活的祝福和审美活动;中国的插花历史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在《诗经》《楚辞》时代,人们已经关注植物的选型,并开始对植物寄予感情。隋唐时期诞生了插花的一部著作---唐·罗虬《花九锡》,只是这几十个字:“重顶帷,障风;金错刀,剪折;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这个已经说明在唐朝,插花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基于赏花插花的文学空前繁荣。

  在新时期萌芽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将花卉植物纹样烧制在陶器上,有黑陶、彩陶,上面的纹样有花瓣纹、花叶纹、稻谷纹、树纹等,正是先人对植物热爱的体现。

001.png 

   容器工艺的兴盛与绿植插花等的普及前提基本条件就是能解决温饱问题,先人有时间精力去琢磨更深层次的审美问题;如夏朝的农业以及很发达了,我们如今食用的五谷(稻、黍、稷、麦、菽),在那个时代基本完备,这个时期逐渐兴盛的神鬼崇拜及祭祀,就开始有玉器、青铜器等新材料容器,植物也逐渐有了宗教及政治的意义。

   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青铜器工艺发展迅速,器皿多样,很多成为后来瓷器、陶器的基本型,绿植景观、微景观以及插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诗经》《楚辞》中有大量对于植物的描写,记录先民与植物的互动,过程中,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并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成语:桃之夭夭、采兰赠芍、良莠不齐、投桃报李等词汇。

这里非常特别的一个节点是汉朝,一个是汉初期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开始有精力关注并发展绿植;另外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大大提升,东征北战,国土面积大大提升后续的张骞出塞,开辟丝绸之路,贯通欧亚。让地域各个文化进行了较大的流通,动植物的流通也远超前面几个朝代。奇花异果开始进入中国,部分植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种植。晋植物学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南越交趾植物,有四裔最为奇,周秦以前无称焉。自汉武帝开拓封疆,搜来珍异,取其尤者充贡。

除了《南方草木状》著作外,早期与植物相关的著作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的《纂要》、北魏贾思勰(xié)的《齐民要术》、南梁江淹的《闽中草木颂》等。

其中对花的定品排序,首次做出规范的是五代时期的张翊所写的《花经》。张翊按照朝廷品定人才的九品九命,根据花的性格、象征义、外观、气味、气质等条件对花依次加封。

   “九品九命”大致如下:

一品九命:兰花、牡丹、蜡梅、酴、紫风流(睡香异名);

二品八命:琼花、蕙花、岩桂、茉莉、含笑;

三品七命:芍药、莲花、卜、丁香、碧桃、垂丝海棠、千叶;

四品六命:菊花、杏花、辛夷、豆蔻、后庭、忘忧、樱桃、林禽、梅花;

五品五命:杨花、月红、梨花、千叶李、桃花、石榴;

六品四命:聚八仙、金沙、宝相、紫薇、凌霄、海棠;

七品三命:散水、真珠、粉团、郁李、蔷薇、米囊、木瓜、山茶、迎春、玫瑰、金灯、木笔、金凤、夜合、踯躅、金钱、锦带、石蝉;

八品二命:杜鹃、大清、滴露、刺桐、木兰、鸡冠、锦被堆;

九品一命:芙蓉、牵牛、木槿、葵花、胡葵、鼓子、石竹、金莲。

张翊的《花经》并非为插花活动而作,只是基于个人的观察和思考对常见花卉的拿捏。其重要意义在于开后代书写花谱之先风,使人们首次意识到花也有高低不等的品级、诰命,为时人插花选材提供了大致的范本。

    前面提到的唐·罗虬《花九锡》,“九锡”即九锡之礼,是古代皇帝赏赐大臣的九种物品'。《花九锡》借用这一说法,规定了插花必须具备的九个方面,或者说九个步骤,即挡风、工具、用水、花器、摆放、画图记录、配曲、酒赏、作诗。可见古人在插花这件事上是极下功夫的,视觉、听觉、味觉都要照顾到,是只有文人才会“玩”的高雅艺术。

《花九锡》乃为牡丹所作;兰、蕙、梅、莲四种花材由于品格高贵,也可以享受这九种礼遇,因此这些花成了很多地方的市花;而芙蓉、踯躅、望仙、山木、野草五种,价值仅在于山野,不足以享受这样的恩赐。《花九锡》无疑显示了唐代人对插花的重视和讲究程度。一般来看,只有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这样的理论总结归纳,这些观念对当下依然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早期除了皇帝大臣及才子佳人对花卉植物起推波助澜外,宗教祭祀等对插花及微景观有深刻的影响,佛教在汉初传入我国,自官方大力推进佛法,开窟建寺,我们可以看到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里面出现的人物、飞天、佛像等都有持花的造型;佛教与道家的“清静无为”的融合,产生了“玄”这个热点,“莲花”也从普通植物一跃成为寺院大量种植的花卉,并被赋予精神的象征。

某种程度上,整个汉文化就是三教融合的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儒、释、道三家,是在相互矛盾斗争,而又不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发展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渗透和融合,既没有发生某一家把某一家吃掉的现象,更没有造成三家归一家的结局。而是通过相互的渗透、融合,从生硬的捏合到有机的化合,使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和提高。而与此同时,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在此背景下,插花艺术同样吸收了儒(理学)、释、道的仪轨和理念,呈现出今天的样子。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渡海来到中国学习先进政治制度、佛法、文学、艺术、医药、建筑、种植等,并带回大量文物。日本唐风盛行,几乎到了全面唐化的程度。时至今日,依旧保留了很多供花仪式、花器,8世纪的奈良时期的遣唐使,带回来了梅、菊、柳、桃、李、牵牛花等,部分花卉图形成为日本的图腾。

插花、微景观的高峰在宋朝,虽然说如果说宋代以前,诗文、书法仍旧占据着文化艺术领域的统治地位,插花只能作为生活情趣,作为配角,从绘画作品或故纸堆中寻找蛛丝马迹,那么自宋代开始,插花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一门显学。人们爱花、赏花、插花。在文人的大力推动下,插花成为了四般雅事之首。相辅相成地,与插花相关的器物制作也达到了一定高度。插花很自然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其“不可或缺性”是插花达到巅峰状态的一大体现。

这里最值得一体的就是诗书画兼修并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艺术家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赵佶本身笃信道教。在儒家、释家、道家众多思想的交融汇聚之下,文人的行为也表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进有庙堂,退有山川,文人既可以将自己框入伦理纲常求得功名,也可以寄

情于山水花草,逍遥自在。宋朝的插花及微景观算是历史上的一大高峰。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知名文人的插花记录与研究,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濬(jùn)的《牡丹荣辱志》、范成大的《范村菊谱》、史正志的《史氏菊谱》、赵时庚的《金漳兰谱》、王贵学的《王氏兰谱》、王观的《扬州芍药谱》等。

   到了元代,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这些活动并无太多的创新,宫廷依旧延续富贵隆重,而文人则很多借用这种活动来表达心中的不满,插花的规则则被解构,打破了原有的规范,江宋朝的偏重美学、对称性转到偏重象征性及不对称性。

明朝算是文人插花及微景观的集大成者,明代文人思想解放,注重个人修为,复古气氛弥漫,以“钟情山水,追求幽人韵士之生活”为人生理想,颇有文艺复兴的情怀和势头。明代也是插花艺术复兴、繁荣、昌盛和成熟的时期,插花经过数个朝代上千年的积累,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不仅艺术水准极高,而且实用性也很强,与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常伴文人左右。

这个时期的著作基本奠定了历史地位,如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被称为中国插花的典籍双币,另外还有屠隆的《考槃余事》、高濂的《燕闲清赏笺》、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清斋位置》等。

相比高峰期的明代插花,清代的审美趣味呈现前期、中期雍容大气,晚期繁复颓靡的特征。历代宫廷都崇尚富丽豪华,乾隆时期尤甚,装饰艺术渐渐失却了宋的典雅和明的清简,流于艳丽。受此影响,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讲究亦逐渐流于繁缛。这种凋敝不仅体现在清末内忧外患、连年战火所造成的文化传承的中断,更在于原本的技艺只残存的器具,蓬勃之气象不复,艺术活动保守萎缩,人们关心那些值钱的花器,而在传统插花的艺术造诣上停止了探索。


1.1 容器演变历史:

插花先有立意,再借由器具、花材、造型、色彩的搭配来实现立意所呈现的意境。在此过程中,花器就像一方小天地,容纳了山川、池沼、湖泊等景致,提供了一个无限变化的空间。花器的材质有铜、铁、陶、瓷、金、银、玉、漆、琉璃、珐琅、竹、木等,最常见的是铜花器与陶瓷花器。不同材质的花器不仅有不同的使用场合,还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花器的形制则充分展现了中国文人好古、稽古的天性。宋代以来,礼制复古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因追慕上古、秦汉礼器而产生了样式繁多、雅俗共赏的花瓶。而仿古的同时又兼顾了当时的审美取向,所谓稽古而不迂,随时而不陋

古代青铜器,尤其是尊、觚gū)、觯(zhì)、罍 (léi) ,是花器模仿的经典造型。这不仅因为古器造型古雅,更因人们意图承袭青铜器所代表的礼制与道德,是器以载道的体现。而作为曾经的礼器和酒器,青铜器本身也是插花器皿的上佳之选。袁宏道在《瓶史》的《器具》篇中解释道:“铜器之可用于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古人原用贮酒,今取以插花,极似合宜。古铜罐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

后期的器具衍变一方面继承前人的造型,一方面要根据时宜不停演变,以符合同时代的审美需求,经过漫长的演变,呈现不同的造型状态。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偏向自发性的拙与朴实的美,到商周青铜器的巧夺天工的造型与纹理表达,再到宋降后期偏向内敛的简洁,简直就是螺旋式的审美回归过程。

微信图片_20230627014832.png

    铜(青铜器记载产于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铁(春秋时期)、陶(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瓷(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金(商代早期)、银(春秋战国时期)、玉(8000年前的史前时期)、漆(新石器时代)、琉璃(商周年代)、珐琅(古埃及最早出现)、玻璃(公元前1500年前后)、塑料(1860年)、水泥(18 世纪)、石膏(新时期时代)、竹(7000多年前)、木(自古有之)、 玻璃钢(1932年)、亚克力(上个世纪 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