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案例欣赏
  3. 非遗活化
  4. 内容

自然家 竹木文创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竹子,在中华文明的意象之中,是素雅出尘的代名词。你能否想象,当一项竹编技艺的非遗传承项目,邂逅现代设计时,会有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古老的传统项目,是否真的只能湮没于博物馆之中仅供欣赏?在广州,一个使用了竹丝扣瓷技艺的小小茶杯以过千万的销售额向人们证明:竹子的生命力,在经过精巧的现代设计之后,通过竹编的方式在现代商业社会也可以蓬勃地生长。不知这对于其它面对现代设计浪潮尚在彷徨之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否有借鉴之处?

O1CN01h5ZlEX1g0EDHOnXaL_!!76314079.jpg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竹子,在中华文明的意象之中,是素雅出尘的代名词。你能否想象,当一项竹编技艺的非遗传承项目,邂逅现代设计时,会有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古老的传统项目,是否真的只能湮没于博物馆之中仅供欣赏?在广州,一个使用了竹丝扣瓷技艺的小小茶杯以过千万的销售额向人们证明:竹子的生命力,在经过精巧的现代设计之后,通过竹编的方式在现代商业社会也可以蓬勃地生长。不知这对于其它面对现代设计浪潮尚在彷徨之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否有借鉴之处?

与竹结缘 集合两项非遗技艺

  在越秀北路的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以“天然素材+传统手工艺”为设计特色的自然家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之一谭雪娇,工作室不大,感觉很雅致,错落有致地布置了各种灯具、茶具以及家居摆饰,可以看到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竹子为原料做成的。作为荣获2016年IAI(IAI Design Award,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最具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设计大奖之一)最佳设计机构奖(全场大奖)的设计工作室。谭雪娇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致力研究竹材料及传统竹手工艺,而与入选广东省非遗名录的鸟笼工艺和国家级非遗竹丝扣瓷技艺相结合设计出来的作品正是他们的代表作。

  谭雪娇说,与竹结缘源于大学时代的毕业设计创作。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谭雪娇觉得,当时大家的毕业设计作品感觉多是雷同的风格,而日本的美院学生设计作品就有趣很多,很多是结合当地的手工艺设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她也萌发出这样的想法,恰巧在大二进行的一项立体构成作业时,她选择了竹子,对这种材质有了深入的了解,加上儿时成长环境中竹林留下的美好记忆,让她对竹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想从事用竹子进行设计的工作。基于这样的想法,谭雪娇与志同道合的易春友开始探索竹的设计。

  十多年前竹子的开发还相当落后,广东有竹林的地方也多是作为农产品一根根用于出口。他们觉得作为设计师,可以给竹子更多的价值,来改变这种状态。在画了不少设计草图之后,他们开始寻找手工艺者来实现设计,而这样做的人还非常少,所以一开始过程并不顺利。在茂名他们找到做鸡笼的师傅,虽然每一条竹篾都经过他们亲自打磨,但最后的成品差强人意,粗糙的感觉也让他们意识到将传统手工艺转化成现代设计产品的道路漫长。

  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们接触到清远沙河的鸟笼工艺。这是清远的一个偏僻小镇,曾经这里的每家每户都以制作鸟笼为生,而今随着时代的迁徙与生活形态的改变,这种费时费力的传统工艺日渐式微。鸟笼本身就很有建筑感,在想到将鸟笼竹丝工艺的功能进行转化时,他们在和当地的工匠进行沟通磨合后,开始了比较有现代感的灯具、花器、装饰品的产品设计。在交易会、家具展上,在美式风格、欧式风格流行的状态下,他们的产品以清奇的姿态获得了好评,并在外贸交易中获得不错的业绩,尤其在法国客户中大受欢迎。而在国内首先接受这种设计的是众多设计师,他们将结合了鸟笼工艺设计的灯具、饰品用于自己设计的会所、酒店、样板房等地方,谭雪娇说,没想到最先收获的居然是设计师粉丝,这也让他们坚定了开发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设计方向,并有意识地寻找传统竹工艺,因此,和国家级非遗竹丝扣瓷技艺相结合也就水到渠成。

  攻克技艺 设计要实现手工艺的功能转化

  选择非遗技艺对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看一看同样的设计在不同技艺水平下呈现出来的产品形态就一目了然。谭雪娇向记者展示了当年由编鸡笼师傅做出的产品。尽管对设计师而言它就像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具有回忆感,但从形态和色泽来看都显得非常粗糙,而同款设计用鸟笼竹丝技艺来制作,纤细的竹丝编成漂亮的弧度,呈现出精致感以及现代设计简约的魅力。

  中国的竹子种类是全世界最多的。不同地域,拥有的竹子种类都不一样,所衍生的手工艺特点也因竹材而有所变化,有些地方擅长编织,有些擅长雕刻等。谭雪娇说,要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工艺之中,在设计上首先要做的是实现功能的转变,保留意境和形态,让传统的物品呈现出全新的样子,需要设计师优化、梳理非遗技艺难度大的流程,提升精美度和质量的要求。

  爱马仕旗下的“上下”也推出过竹丝扣瓷系列对杯,作为奢侈品牌的定位,一个杯子售价高达数千元,这让谭雪娇看到,通过设计包装传统手工艺品也能有极高的身价。而他们想做的是,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让遗失的手工艺回归日常,让更多人享用到可用的非遗。

  发展方向 半工业化产品的设计生产

  现代设计对传统手工艺意味着什么?竹丝扣瓷市场最红火的时候,不但出口国外,也多次被作为外交礼品赠送给国家元首;而另一边,曾经制作瓷胎竹编最集中的邛崃平乐镇只剩下零星的几家小作坊。虽然拥有宝贵美好的自然资源,很多师傅却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谭雪娇告诉记者,除了被这一传统手工艺的精美所震撼,对产品的设计产生无限联想外,他们也目睹了匠人们的一天天流失,手艺面临失传的绝境,在从初次接触到正式确定合作的三年里,他们就见到从业的师傅从30多个流失为十多个,当时工坊里堆满了定位为当地旅游纪念品的滞销产品。因此,自然家的工坊探索历程,更像是以设计之名进行的一场组织工作。设计的价值不仅是召集匠人完成图纸,而是长远规划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普遍性的市场运作,一端凝聚匠人,一端连接用户,将行业生态体系进行有机整合。曾经的朝廷贡品,过去粗糙的旅游纪念品,被成功转化成让更多人可享用到的非遗新品。借此也唤起对土地和自然的情感,凝聚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更深层次关系。

  但就如所有传统手工业面临的产能低、成本不能随着规模效应而降低的问题,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模式也依然要面临这样的问题。谭雪娇说,当年年轻任性时,他们一年设计的新品达到两百多款,但现在不过数款而已。同时,考虑到市场转化率以及工作室生存的需要,也需要进行半工业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而未来的方向无疑是寻找更多可以结合设计的非遗技艺,“因为我们知道,还有很多地方有很好的手工艺,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努力。”

  鸟笼竹丝:没有五年手艺难胜任

  用鸟笼工艺制作的灯具、饰品,是用竹丝编制,看起来有鸟笼的意趣,却是全新的形态。鸟笼竹丝工艺相较常见的竹编工艺难度更高,三分禀赋七分技巧,使得坚持从事这门手工的师傅也越来越少。以此设计的产品要选用生长于南方地区的楠竹(又名毛竹),这种竹子吸湿吸热性能良好,不易发霉或受热弯曲。经过伐竹、晾晒、刮青、开间、破篾之后,要将竹子手工抽取出竹丝,最后逐根逐根穿过匀刀整形。手工抽取的竹丝,匀称一致,质地紧密,柔韧度好,不易折断。将竹条在加热器具上弯曲成型。弯曲约三十秒后,将竹条降温,就形成了拥有圆润弧度的竹圈。

  每个竹圈都由手工制作完成,一般师傅掌握这项本领需要五年以上。制成竹圈之后,在钻孔处做好记号。然后用钻孔器在记号处逐一钻孔。通常一个竹圈上有数十个小孔,而且根据造型的需要一个竹圈上要打上2种不同倾斜度的钻孔,因而最终每个竹圈达到上百个钻孔。在孔与孔之间用指尖感触竹丝自然的力度,细心穿织而成。

  竹丝扣瓷:百斤竹抽出八两丝

  把一根竹破成千丝扣住一杯瓷,竹丝扣瓷,也叫瓷胎竹编, 源起清朝。由于制作难度高, 创始之时只作为皇室贡品, 2008 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它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柔软的竹丝依胎成型,接头之处藏而不露,浑然一体。谭雪娇他们找到非遗传承人游伟师傅带领当地的匠人们一起进行竹丝扣瓷产品的制作。

  这种工艺对原材料要求犹如选美般苛刻,必须挑选邛崃山脉背阴处生长的慈竹,以节距在66厘米以上,表面完美无瑕的两年青壮竹为最佳。只有这样的竹子才能拉出头发丝般粗细的竹丝。每100斤原竹只能抽丝8两,而且都必须由手工制作完成。

  用细软的竹丝紧贴着瓷身编织,不仅力度要拿捏得当而且特别费眼睛。大多匠人做到五十多岁就不能继续。而且竹丝长度有限,编织时需要拼接,但要做到看不到接头也摸不到毛刺。瓷胎竹编的难点在于,竹丝细软得几乎没有骨力,要想让它顺势依胎而上,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不仅在施力的尺度拿捏上要有所见地,编织时还要如坐禅时那般心无旁骛,否则很容易行差步错。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傅一天只能完成两三个杯子。

  千丝扣得一杯暖

  在自然家众多设计中,有一款竹节杯。在靠近杯底的部分设计了一圈凸起的弧度,形似竹节,杯体是景德镇最好的高白泥瓷器,其上缠着细细的竹丝,贴近人体肤感的竹丝隔离了瓷器的冰冷,捧在手心,被称为“千丝扣得一杯暖”。就是这样一款造型简洁朴素的杯子,经过现代设计,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2015年末自然家发起了竹节杯的众筹,谭雪娇提出想一个月做1000个竹节杯,但当时师傅们都认为这是个天方夜谭,不可能销售出这样的“天量”。而他们前期做的市场调查也显示,愿意购买的人并不多,但他们还是希望努力一把。市场给了他们大大的惊喜!到2017年末为止,已经为师傅们带来了30000个竹节杯的订单,销售额近千万元。作为一个小小的茶杯,定价368元并不便宜,但这种自带故事的杯子却受到了青睐。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手工艺以及原创设计的价值认同感大大提升。瓷胎竹编系列,从网络开始,现已进入国内最好的商城里,也进入了博物馆美术馆等空间。这激活了当地整个工艺流程参与者的生产,在外打工的师傅回来了,匠人们的信心也回来了。参与制作的师傅由最少时的十多个增加到60多个。


O1CN01PpDx1a1g0EBxzu3Vq_!!76314079.jpg

微信图片_20221221151334.png